by Fr. Peter | Mar 20,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 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2:48)
有人說,在所有家庭中,若瑟做父親的角色可算是最沒有問題,因為妻子是無染原罪,兒子是天主之子。
一位智者回答說:「作為丈夫的,見到妻子未婚生子,兒子十二歲離家出走,你有甚麼感想?」
從福音的記載中,我們看見到若瑟是被動地配合天主的聖意:天使在夢中的指示接納瑪利亞為妻、前往白冷登記戶籍、逃難埃及等。另外,耶穌的誕生、奉獻小耶穌於聖殿、在聖殿內尋獲十二歲的耶穌等,若瑟都是保持緘默。
假若若瑟沒有一份對主驚人的信賴心,他是沒有何能善渡一生。
要完成上主給我們預備了的道路,缺乏一份對主敬畏之情,萬萬是做不到的。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8, 2010 | Medjugorje
Dear children! Today I call you to love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Pray for the gift of love, because when the soul loves it calls my Son to itself. My Son does not refuse those who call Him and who desire to live according to Him. Pray for those who do not comprehend love, who do not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to love. Pray that God may be their Father and not their Judge. My children, you be my apostles, be my river of love. I need you. Thank you.
親愛的孩子們:
今天我邀請你們全心全靈去愛。為得到這份愛的恩典而祈求罷!因為當靈魂生活在愛中的時候,耶穌便被這靈魂吸引著。
我的愛子從不拒絕求他的人、希望生活出按照耶穌的意願的人。
為那些不懂得去愛的人而祈禱。祈求他們明白天主是他們的父親,而不是判官。
孩子們,你們要成為我的宗徒、愛的河流。
我需要你們。我也多謝你們。
(聖母給Mirjana的週年訊息-2010年3月18日)
by Fr. Peter | Mar 1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惟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 (若5:44)
耶穌這次講話的對象是猶太人,但主要是經師及法利塞人;不過,這些人心懷不軌,希望在耶穌身上尋找破綻,好能在公議會前控訴他。
耶穌坦白的指出,真理入不了他們心靈底處,因為他們只尋求自己的光榮,而不是天主的光榮。因此之故,無論耶穌說甚麼話,他們必然不接受,因為他們的心目已受矇閉。
「他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裏教訓人,以致人們都驚訝說:『這人從那裏得了這樣的智慧和奇能? 這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叫瑪利亞,他的弟兄不是叫雅各伯,若瑟,西滿和猶達嗎? 他的姊妹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那麼他的這一切是從那裏來的呢?』 他們就對他起了反感。」(瑪13:54-57)
耶穌雖然有智慧之言,行了大奇蹟,但人們仍無動於衷。
耶穌曾有感而說:「若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他們便說:他附了魔; 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他們卻說:看哪! 一個貪吃嗜酒的人,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 (瑪11:18-19)
究竟人們的心靈往那裡去了?耶穌一語道破:「你們彼此尋求光榮」,而不是尋求「天主的光榮」。這便是原罪的本質:「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 (創3:5)
『如同天主一樣』表示人類不再從屬於天主。耶穌所宣揚的博愛便成了許多人的絆腳石。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7,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我不尋求我的旨意,而只尋求那派遣我來者的旨意。」(若5:30)
耶穌在另外的場合,說了同樣的話:「我從天降下,不是為執行我的旨意,而是為執行派遣我來者的旨意。派遣我來者的旨意就是:凡他交給我的,叫我連一個也不失掉,而且在末日還要使他復活。」 (若6:38-39)
耶穌強調,天父的旨意是『一個也不失掉』,以及『使他復活。』
在苦架上,耶穌說:「我渴!」耶穌是多麼渴望每一個人都能得救。
耶穌同時亦賞給人得以復活的方法:「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若6:54)
無論義人和罪人都將要復活,只不過義人將永遠生活在天主聖三的愛內,而罪人則永遠咀咒美善根源的天主。罪人的際遇,絕對不是天主的聖意。耶穌的痛楚,是為每一個人而獻出的。
天主是全能的,但面對人類的執迷不悟(人類自由意志的選擇),天主也無奈。
畢竟,「天國是以猛力奪取的,以猛力奪取的人,就攫取了它。」(瑪11:12)
而且,走向天國的路是屬高風險的:
請聽耶穌有關『種子的比喻』的解釋:「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
那撒在石頭地裏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 但在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往了,結不出果實。」 (瑪13:19-22)
唯有亦步亦趨,跟隨主步履的人,才容易走天國的路。
主,我信賴你!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7, 2010 | Pastor Corner
今年『世青節』(第25屆世界青年節)的主題為:“善師,爲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麽?”(谷10:17)
教宗本篤十六世語重心長、給予青年人展示他的視野:
「耶穌對青年人的極大關注。顯示出他親自與你們相遇,同你們每個人交談的渴望是多麽大。」
「在上主的眼神中涵蓋了這一非常特別的相遇及基督信仰全部經驗的核心。事實上,基督信仰主要宣講的幷非倫理道德,而是耶穌基督,他愛我們每個人,愛青年人和老年人;甚至我們遠離了他時,他也愛我們。」
「整個基督信仰生活的源泉和傳播福音的基本理由便是在這個愛中找到:要是我們真的與耶穌相遇,就不能不在尚未看到他眼神的人面前爲他做見證。」
「富貴少年問耶穌:『我該做什麽?』你們所處的這個生命階段正是有所發現的時期:發現天主慷慨施與你們的恩典及你們的責任。同時也是爲制定你們的生活計劃而作出基本選擇的時期。因此你們會詢問自己生命的真實意義:『我滿意我的生活嗎?我還缺少什麽?』」
「不要害怕面對這些問題…爲發現能使你們完全滿意的生命計劃,你們要聆聽天主,他爲你們每個人都有一項愛的計劃。」
「耶穌邀請他的門徒們把自己的生命作爲禮物全部奉獻出來,不計較個人得失,毫無保留地信賴天主。聖人們接納了這項要求嚴格的邀請,以謙遜的順從跟隨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的基督。他們的盡善盡美按照人性的邏輯是無法理解的,而是不再將自己放在中心,選擇反潮流,度福音的生活。」
「『爲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麽?』福音中這位少年提出的問題似乎與當代許多青年的憂慮相當遙遠。耶穌對自己的門徒說:『我要再見到你們,那時,你們的心裏要喜樂,幷且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們奪去。』(若16,22)對我們每個人所期待的最終未來所提出的詢問能給予生命圓滿的意義,因爲它將生命計劃引向不是有限和短暫,而是寬廣深奧的遠景。這些遠景幫助我們不要把塵世的現實看作是絕對的,而是察覺到天主爲我們預備更寬廣的前景,重複聖奧斯定的那句話:『讓我們一起渴望天鄉,思慕天鄉,視自己爲世間的過路者。』」
「耶穌提醒富貴少年遵守十誡是『承受永生』的必要條件。這十條誡命爲在愛中生活,爲清楚分辨善與惡,制定堅固持久的生命計劃是基本指南。」
「這是一些相反當前思想潮流的要求。當前的思想潮流所提出的自由不受價值、規矩、客觀準則約束,隨心所欲否認各種限制。」
「這種建議不僅不把人引向真正的自由,反而使人成爲自己的奴隸,成爲他心血來潮、如權力、金錢、無節制享樂的奴隸。」
「儘管有困難,你們不要喪失勇氣,不要放弃你們的夢想!」
「基督召叫你們每一個人與他同甘共苦,爲建設愛的文明、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要是你們聽從他的聖言,你們的道路也會被光照,會把你們引向遠大目標,使你們得到喜悅和生活的圓滿意義。」
今年的世青日將于3月28日聖枝主日舉行,在各教區範圍內慶祝。下一届全球性的青年大會師將于明年2011年8月在馬德里舉行。
讓我們不斷地為香港教區的青年代禱;求主打開他們的心目,使他們願意承擔天主給予他們偉大的使命。
梁達材神父
(轉載自聖母領報堂堂區網頁www.annunciation.catholic.org.hk)
by Fr. Peter | Mar 16, 2010 | News
15/03/2010
(梵蒂岡電臺訊)聖座昨天3月15日公布了教宗本篤十六世爲第25届世界青年日發表的文告。文告的主題取自馬爾谷福音第10章17節,富貴少年問耶穌的那句話:“善師,爲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麽?”今年的世青日將于3月28日聖枝主日舉行,在各教區範圍內慶祝。下一届全球性的青年大會師將于明年2011年8月在馬德里舉行。
教宗今年世青日的文告分7個小標題。耶穌遇見一個少年:這位少年一看到耶穌就跪在他面前問他說:“善師,爲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麽?”教宗在文告中解釋說,這一相遇顯示 “耶穌對青年人的極大關注。顯示出他親自與你們相遇,同你們每個人交談的渴望是多麽大。”的確,耶穌停下脚步回答這個少年的問題,表現完全願意接受那位熱切渴望同“善師”談話的青年的請求。
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穀10,21):教宗在文告中指出:“在上主的眼神中涵蓋了這一非常特別的相遇及基督信仰全部經驗的核心。事實上,基督信仰主要宣講的幷非倫理道德,而是耶穌基督,他愛我們每個人,愛青年人和老年人;甚至我們遠離了他時,他也愛我們。”教宗說:“整個基督信仰生活的源泉和傳播福音的基本理由便是在這個愛中找到:要是我們真的與耶穌相遇,就不能不在尚未看到他眼神的人面前爲他做見證。”
發現生命的計劃。在福音中那位少年身上,我們不難發覺他與我們每個人有非常相似的處境。教宗在文告中指出:“富貴少年問耶穌:‘我該做什麽?’你們所處的這個生命階段正是有所發現的時期:發現天主慷慨施與你們的恩典及你們的責任。同時也是爲制定你們的生活計劃而作出基本選擇的時期。因此你們會詢問自己生命的真實意義:‘我滿意我的生活嗎?我還缺少什麽?’”
教宗告訴青年們:“不要害怕面對這些問題…爲發現能使你們完全滿意的生命計劃,你們要聆聽天主,他爲你們每個人都有一項愛的計劃。”
來,跟隨我!教宗沿著這段福音情節的進展,進一步向全球青年指出:“耶穌邀請這位富貴少年走出他對自己抱負和個人計劃的滿足感,對他說:‘來,跟隨我!’基督的召叫是從他愛的提議中涌現出來的,只有藉著愛的回應才能實現。”教宗接著表示:“耶穌邀請他的門徒們把自己的生命作爲禮物全部奉獻出來,不計較個人得失,毫無保留地信賴天主。聖人們接納了這項要求嚴格的邀請,以謙遜的順從跟隨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的基督。他們的盡善盡美按照人性的邏輯是無法理解的,而是不再將自己放在中心,選擇反潮流,度福音的生活。”
朝向永生。“爲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麽?”福音中這位少年提出的問題似乎與當代許多青年的憂慮相當遙遠。可是,那位富貴少年所說的“永生”是什麽?教宗指出:“耶穌對自己的門徒說:‘我要再見到你們,那時,你們的心裏要喜樂,幷且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們奪去。’(若16,22)對我們每個人所期待的最終未來所提出的詢問能給予生命圓滿的意義,因爲它將生命計劃引向不是有限和短暫,而是寬廣深奧的遠景。這些遠景幫助我們不要把塵世的現實看作是絕對的,而是察覺到天主爲我們預備更寬廣的前景,重複聖奧斯定的那句話:‘讓我們一起渴望天鄉,思慕天鄉,視自己爲世間的過路者。’”
誡命,真愛的道路。耶穌提醒富貴少年遵守十誡是“承受永生”的必要條件。這十條誡命爲在愛中生活,爲清楚分辨善與惡,制定堅固持久的生命計劃是基本指南。教宗告訴青年們,這是一些相反當前思想潮流的要求。當前的思想潮流所提出的自由不受價值、規矩、客觀準則約束,隨心所欲否認各種限制。教宗指出:“這種建議不僅不把人引向真正的自由,反而使人成爲自己的奴隸,成爲他心血來潮、如權力、金錢、無節制享樂的奴隸。”
教宗今年青年日文告中最後一個標題是“我們需要你們”。教宗指出,今天的青年面對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來自失業、沒有理想準則和未來實際前景。有時令人感到在目前的危機面前無能爲力。教宗鼓勵青年們:“儘管有這些困難,你們不要喪失勇氣,不要放弃你們的夢想!”教宗也提到他的“在真理中的愛德”通諭所提倡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他列舉了當今世界面臨的迫切和重大挑戰:使用地球資源和尊重生態,公平分配財富和控制金融機制,關懷貧窮國家,對抗世界上的饑餓現象,推動人的工作尊嚴,爲生命的文化服務,在各民族間建設和平,宗教間的對話,善用社會傳播工具。教宗也提到今年正逢司鐸年,他邀請青年們認識聖人的生活,尤其是司鐸聖人的生活。教宗最後告訴青年們:“基督召叫你們每一個人與他同甘共苦,爲建設愛的文明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要是你們聽從他的聖言,你們的道路也會被光照,會把你們引向遠大目標,使你們得到喜悅和生活的圓滿意義。”
by Fr. Peter | Mar 16, 2010 | News
15/03/2010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14日在舉行主日祈禱活動時,勉勵信友投入天主的懷抱,任由天主的慈愛令他們獲得新生。教宗說,天主對人忠誠,即使人遠離了他。他又說,天主藉耶穌基督將修好的恩典賜予人。如果我們接納這個恩典,我們便能將天主的愛廣傳于世。
教宗爲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參加祈禱活動的信衆講解當主日彌撒中的福音說,聖史路加所寫的這一頁,是所有時代的精神與文學的頂峰。教宗問:如果沒有向我們啓示這位滿心慈愛的天父,我們的文化、藝術,更普遍地說,我們的文明,會是什麽呢?教宗告訴信友們,這個蕩子的比喻,對每一個人、每一個作爲兒子的人來說,都是在勉勵他信賴天父的慈愛。教宗這樣解釋說:
“我們從這兩個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我們也尤其默想了天父的心。讓我們投入他的懷中,任由他的慈愛使我們獲得新生。”
教宗繼續說:“蕩子的比喻總令我們感動,每一次我們聽這比喻或是讀這比喻,都會領悟到新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和我們說到天主,令我們認識天主的面貌,更好說,認識天主的心。” 教宗指出,在耶穌和我們談了天父的仁慈後,情况改變了,現在,我們認識天主了。他是我們的父親,他爲了愛我們,把我們造成具有良知的自由人。如果我們迷失,他痛心,如果我們回頭,他歡欣慶祝。
人與天主的關係正像是兒子與父親的關係,教宗于是談了子女與父母間關係的不同階段。他這樣說:
“最初,子女依賴父母,以後,他們要求獨立自主,最後,如果子女的成長是正面的,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便會達到建立在感恩與真正的愛上的成熟境界。”
教宗指出,就像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有一個孩童階段,宗教也一樣。人信宗教,可以是因爲受需要和依賴的推動。慢慢地,人長大了,開始想自我釋放,不再受父母的管制而成爲自由的、成熟的人,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做自己的選擇,甚至以爲沒有天主也能生存。教宗說:
“這個階段非常微妙,可以把人帶入無神主義思想,不過,即使在這樣的情况中,人也常常隱藏著對發覺天主真面貌的需要。幸而天主對人的忠誠從不會减少,即使我們遠離他,即使我們迷失了,他仍然以愛伴同我們,寬恕我們的過錯,不斷向我們的良知說話,召喚我們回到他跟前。”
教宗提醒信友們,蕩子比喻中兩個兒子的舉止完全相反。小兒子離開父親的家,日益沉淪,大兒子留在父親家,但他與父親的關係却不成熟,這兩個兒子代表了兩種與天主的不成熟關係,一是反叛,一是孩童般的服從。教宗說,這兩種關係的形式都能通過對天主慈愛的體驗而得以超越。他說:“只有體驗過寬恕,幷承認自己被天主白白賞賜而且大于我們的卑微的愛所愛,我們才終于能够與天主建立真正的、自由的父子關係。”
by Fr. Peter | Mar 16,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願意痊癒嗎?」(若5:6)
當知道沒有人幫助那癱子時,耶穌便直接了當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
耶穌治病的方法,因人而異。不過,耶穌治病的最終目的,是心靈的痊癒。故當耶穌在聖殿再遇上他時,對他說:「看,你已痊癒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
人總是善忘的。當我們有難的時候,會第一時間記得天主,甚至抱怨天主;但事過晴天後,可能把天主拋諸腦後。
明白人心者,莫若基督。故耶穌給予這剛得到治癒的人,一份善意的忠告:「看,你已痊癒了,不要再犯罪。」
耶穌也願意讓我們明白,給予別人物質上的需要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給予別人精神上的需要,即幫助別人心靈皈依天主。
我們需要有勇氣,指出別人違反正義、真理及友愛的地方。有時,我們可能怕失去一個朋友而不敢進言。不過,當我們冒失去一個朋友而道出真理時,我們已成為他的真正朋友。
耶穌便這樣作了。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5,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除非你們看到神跡和奇事,你們總是不信。」(若4:48)
默西亞的概念,為猶太人,已深入人心。他們認為這位『達味之子』將要復興達味王國。所以,與猶太人有血緣關係的撒瑪黎雅人,亦深明其意義。
這次,耶穌是從撒瑪黎雅地方來到他自己的家鄉加里肋亞。在撒瑪黎雅的時候,耶穌在泉傍,與一婦人交談。當耶穌說出那婦人曾經有過五個丈夫的時候,那婦人異常驚異,便對村民說:「你們來看! 有一個人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事: 莫非他就是默西亞嗎?」 (若4:29)
耶穌感嘆的是,一位異族人,很快便感應出他是默西亞,但自己的同胞,連行了大聖蹟(變水為酒),仍然惘然。
可見,當人們見到出身寒微的耶穌時(『他的父親不是木匠若瑟?』),已封閉了接受耶穌為默西亞的心眼。故當伯多祿說出耶穌為天主子、為默西亞的時候,耶穌對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瑪16:17)
信仰的基礎是來自聖神的啟示,不是來自個人的智慧。假若沒有這份從天上來的靈感,我們的心眼仍然是矇閉的。
耶穌在十字架上去世時,只有百夫長(羅馬人)說:「這人真是天主子!」(谷15:39;瑪27:54)
耶穌的救恩是普世性的;幾時人願意開放心靈時,神恩將會 沛降在他的靈魂內。否則,雖然我們面對真理,我們仍然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3,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路15:31-32)
不少人認為故事中的父親不公平,因為他沒有獎勵過大兒子,反而厚待了次子。
從人性的角度看來,看似厚此薄彼。但天父的慈悲,卻是另有天地。
『僱工的比喻』是最好的例子,講出天主的處事方式:
「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 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
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上閒立著, 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 他們就去了。
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做了。 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裏,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裏整天閒著? 他們對他說: 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到了晚上, 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他們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 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
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 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 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
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 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 拿你的走吧! 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
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 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 (瑪20:1-15)
事實上,當我們的心胸越廣闊時,天主的大愛越充實我們的心神。
不過,我們不能凡事都去作比較。請聽耶穌對伯多祿的教訓:
當耶穌預言伯多祿致命後,伯多祿一看見若望,他就對耶穌說:「主,他怎樣?」 耶穌向他說:「我如果要他存留直到我來,與你何干?你只管跟隨我。」 (參閱若21:21-22)
天主對每個人的安排各有特色;而每個人得著的地方,亦因人而異,視乎每個人所付出的努力如何。天主從沒有虧負任何人。
梁達材神父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