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Fr. Peter | Feb 5,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路5:4)
按情況,當時並非捕魚的時辰,因為他們正在洗網。不過,西滿伯多祿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
結果,他們滿載而歸。伯多祿便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
伯多祿可能曾經有所疑惑,因為經驗告訴他:這事怎能成就?故他第一時間認罪求饒。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他三次否認自己為耶穌的門徒後,亦到外面悽慘地哭起來。(參閱路22:62)
耶穌沒有因伯多祿脆弱的信德而放棄他,反而揀選他成為捕人的漁夫。
「不要害怕! 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
在另外的一場合下,耶穌還指派伯多祿成為宗徒之長。
天主的邏輯,有時確是差強人意。
不過,天主的慈悲遠超人的罪孽。
那裡罪過越多,恩寵越大!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5,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宗徒們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報告給耶穌。」(谷 6:30)
雖云報告,實質是分享,因為耶穌不會重視聽眾人數的多寡。耶穌甚至不介意門徒無功而回。
從『撒種的比喻』,我們便可以得知門徒傳教的後果,苦樂參半。
我們不妨重溫其片段:
「那麼,你們聽這撒種的比喻吧!
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
那撒在石頭地裏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
但在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
那撒在好地裏的,即是指那聽了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瑪13:18-23)
路加福音記載了一段有關門徒吃了閉門羹後的反應: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衪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
便打發使者在衪前面走;他們去了,進了撒馬黎雅的一個村莊,好為衪準備住宿。
人們卻不收留衪,因為衪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
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
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 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路9:51-56)
可見,門徒在耶穌跟前,會盡情抒發一切不滿之情,更或許得到耶穌的安慰。
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情,作我們的禱告。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4,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有人說:『他是厄里亞。』更有人說:『他是先知,好像古先知中的一位。』 黑落德聽了,卻說:『是我所斬首的若翰復活了!』」(谷 6:15-16)
這位黑落德是加里肋亞和培勒雅的分封侯黑落德安提帕。由於他休棄了自己的妻子,娶了他兄弟斐理伯的妻子黑落狄雅為妻。因為若翰當面責斥黑落德亂倫之罪,便被囚禁在監裡。
結果,在他生日那天,為了滿足黑落狄雅的要求,把若翰處決了。
因此,當他聽到耶穌大顯靈蹟時,便以為若翰復活了。這當然不是他信仰『復活』的道理,而是他對若翰的死仍懷有忐忑的心情。
這與伯多祿的回應不可同日而語:
「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
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些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 (谷8:27-29)
瑪竇福音更附加了耶穌讚嘆的說話:
「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瑪16:17)
凡不是出自聖神的真理,雖然表面看似是合理,必定缺乏令人感覺平安的效果。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3,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們無論在那裏,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離去」 (谷6:10)
瑪竇福音更細緻描述如何選擇適合的家庭:
「你們不論進了那一城或那一村,查問其中誰是當得起的,就住在那裏,直到你們離去。 你們進那一家時,要向它請安。 倘若這一家是堪當的,你們的平安就必降臨這一家;倘若是不堪當的,你們的平安仍歸於你們。」 (瑪10:11-13)
瑪竇福音亦提示門徒不要有白吃閒飯的感覺,「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食物。」(瑪10:10)
路加福音亦用同樣的口吻去作提示:「你們要住在那一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你們不可從這一家挪到那一家。 」(路10:7)
既然一切物質上的需要都有所安排,故「耶穌囑咐他們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裏帶銅錢。 」 (谷6:8-9)
馬爾谷福音特別的訊息,是要求門徒『兩個兩個』地一起去作見証。耶穌希望門徒在宣講之先,彼此間已活出互愛的真諦。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2,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谷5:28)
這位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尚且,她在許多醫生手裏,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 她決定去找耶穌醫治。
可能人多,沒有多大空間讓她與耶穌接觸。故她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
憑著一份勇氣與信賴的心,她的病便當場給治癒了。耶穌更安慰她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罷! 你的疾病必得痊癒!」
一次,耶穌進了葛法翁, 有一位百夫長來到衪跟前, 求衪說: 「主! 我的僕人癱瘓了;躺在家裏;疼痛得很厲害。 」
耶穌對他說:「我去治好他。」
百夫長答說:「主! 我不堪當你到舍下來, 你只要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會好的。」
耶穌遂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就照你所信的,給你成就吧!」(參閱瑪8:5-13)
兩者相同的地方,是沒有懷疑耶穌的能力。
另邊廂,當伯多祿步行水面片刻後,便沉下水裡。耶穌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 你為甚麼懷疑?」(瑪14:31)
這故事成了有關信德的反面教材。
另外,客納罕婦人與耶穌的對話卻表現出信德是何等的重要:
「主,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我的女兒被魔糾纏的好苦啊!」
「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
「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
「是啊! 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
「啊! 婦人,妳的信德真大, 就如妳所願望的,給妳成就罷!」(參閱瑪15:21-31)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1,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主啊! 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 」(路2:29)
因為西默盎為人『正義虔誠,期待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故當他見到嬰孩耶穌後,便心滿意足,且放心大膽地說:「主啊! 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 」
這是心靈與主相通的必然結果。
當「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 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妳是蒙祝福的,妳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 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 看,妳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 』」(路1:41-44)
同樣,「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 這位就是我論衪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衪原先我而有。 連我也不曾認識衪,但為使衪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
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衪身上。 我也不曾認識衪,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 我看見了,我便作證:衪就是天主子。』」(若1:29-34)
人若認識了主,不能沒有所改變。
按西默盎的預言,由於嬰孩耶穌『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那麼,聖母媽媽的心靈被一把利劍所刺透,合理不過。
實際上,我們受苦難的時候,也可說是分嚐了基督部份的苦難。我們與基督是息息相關的。當伯多祿拒絕給耶穌洗腳時,耶穌對他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若13:8)
在天國裡我們要分嚐基督的光榮,在地上我們也要分嚐基督的苦難。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Jan 31,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回家,到你的親屬那裏,給他們傳述上主為你作了何等大事,怎樣憐憫了你。」(谷5:19)
耶穌沒有按那人的意願,讓他跟隨自己,反而要求他在自己的家鄉見證上主的大能。
從這情況看來,可看出天主的意願與人的邏輯並不一樣。
當撒慕爾先知替天主揀選一位君王時,本來他已看中葉瑟孩子中的一位,因為見他高大威猛。但天主對他說:「你不要注意他的容貌和他高大的身材,我拒絕要他,因為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撒上16:7)
上主給予每一個人不同的召叫,完全是一份白白的恩賜,與我們的功德拉不上關係。
我的同伴中,不少是德學兼優之士,但天主沒有揀選他們走上修道的路。
不過,任何聖德的道路,都是通往天國的門檻。正如伯多祿前書所說:「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
你們從前不是天主的人民,如今卻是天主的人民;從前沒有蒙受愛憐,如今卻蒙受了 愛憐。」(伯前2:9-10)
無論在家中、修道院、工廠、辦公室、市集 …… 幾時我們心繫基督,便是最好的方法見證主的臨在。我們只不過是他的工具而已。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Jan 30,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4:21)
這段聖經,便是依撒意亞先知書:「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衪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宣佈上主恩慈之年。」(依61:1)
「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路4:22)
這是群眾或更好說是經師的初步反應,不過已有點看不起耶穌的意念,因為他們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
這是語帶貶辭,因為若瑟是木匠,不屬於知識份子。
無怪乎當耶穌說了「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後,「眾人都忿怒填胸, 起來把衪趕出城外,領衪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衪推下去。」(路4:29) 因為他自命為一位先知 。
耶穌受逼害,因為他說出真話。
當人因為自命富有、有眼光,故對一切真理都會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 」(路18:17)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Jan 2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耶穌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 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裏的時候,比地上的一切種子都小; 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 (谷4:30-32)
這比喻可以說是印證厄則克耳先知,有關默西亞的預言:
「吾主上主這樣說:『我要親自由高大的香柏樹梢上取下一枝條,從嫩枝的尖上折下一根嫩芽,親自把它栽植在高山峻嶺之上, 栽植在以色列的高山上,它要生長枝葉,結出果實,成為一棵高大的香柏;各種飛鳥要棲在它下,棲在他枝葉的蔭影之下。
如此,田野間的一切樹木都承認我是上主,都知道我曾使高大的樹矮小,使矮小的樹高大,使綠樹枯萎,使枯木發綠,我上主言出必行。』」 (則17:22-24)
先知預言在猶大滅亡以後,將有一根嫩芽生出,他要在以色列山上,建立普及萬邦的神國。
降生為人的聖言(耶穌基督),便是像嫩芽般,看似柔弱,但竟成了屋角的基石。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看似是失敗者;就是這絕對的聽命與犧牲(無私的愛),成了人類走向真正生命的明燈。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Jan 2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人拿燈來,豈是為放在斗底或床下嗎﹖不是為放在燈台上嗎﹖」(谷4:21)
耶穌是照世真光,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因此,他的言行舉止必須在人前照耀,以彰顯天父的光榮。
作為基督門徒的我們,自然在思言行為上,同樣彰顯天父的光榮。
因此之故,我們須要在任何時刻,生活出這份基督的光輝。為了免我們陷入驕傲的陷阱,故耶穌特別提出,當我們做善事,左手不要讓右手知道:
「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 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瑪6:3-4)
無論我們做任何善工,純然為了父的光榮。假若只為彰顯個人的光榮,便失去了價值。
梁達材神父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