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Fr. Peter | Jun 2,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應以全心、全意、全力愛他,並愛近人如自己,遠超過一切全燔祭和犧牲。」 (谷12:33)
先知撒慕爾對撒烏爾王的譴責,表達出服從主命的重要性:
「上主派你去打仗,曾吩咐你說:去剿滅那些犯罪的阿瑪肋克人,攻打他們,直至將他們完全消滅。 為什麼你沒有順聽上主的命令,只顧急忙搶掠財物,行了上主不喜歡的事﹖」
撒烏耳回答撒慕爾說:「我的確聽從了上主的命令,走了上主指給我的路,擒獲了阿瑪肋克王阿加格,毀滅了阿瑪肋克人。 但是軍民由當毀滅的勝利品中,選出了最好的牛羊,要在基耳加耳祭獻上主,你的天主。」
撒慕爾回答說:「上主豈能喜歡全燔祭和犧牲,勝過聽從上主的命令﹖聽命勝於祭獻,服從勝過綿羊的肥油脂。 背命等於行卜,頑抗與敬拜偶像無異。因為你拒絕了上主的命令,上主也拒絕了你作王。」 (撒上15:18-23)
撒烏耳雖然作出解釋,但不為天主所接納,因為天主只看人心。表面上看似合情合理,但未必得到天主的歡心。
愛人亦如是。假若愛人只是為了別人的讚譽,而非純然為別人的益處的話,在耶穌的跟前,亦無價值可言。
當我們真的以承行聖父的旨意為大前題時,我們自然對身邊的近人,也會愛護有加。否則,我們便會跌入自我為中心的陷阱裡。
愛主愛人,雖相輔相成,但愛主仍然是基礎。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y 2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聖神要光榮我,因為他要把由我所領受的,傳告給你們。」(若16:14)
耶穌所宣講的,全來自天父,因為「凡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若16:15) 而聖神「不憑自己講論,只把他所聽到的講出來。」(若16:13)
可見三位一體的天主是生活在完全的共融中。
全人類都是天父的兒女,故共融合一是人類的終向:「願眾人都合而為一! 父啊! 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 我將你賜給我的光榮賜給了他們,為叫他們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 」(若17:21-22)
這樣不難理解耶穌對我們的要求:「你們要是完美的,如同天父那樣完美。」不過,耶穌更安慰我們說:「為人不可能的事情,為天主 全是可能 的。」
人類的救恩,在乎能否配合天主的聖意,好像天主聖三那樣,不分彼此,互助互愛,並且兼愛世界,保護大自然。
人類,或更好說,世界的和諧,全基於互相配合、互相接納。這便是生活出天主聖三的真諦。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y 2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憑什麼權柄作這些事﹖」(谷11:28)
因為耶穌「把在殿院裏的買賣人趕出去,把錢莊的桌子和賣鴿子的凳子推翻, 也不許人帶著器皿由殿院裏經過」,因此,「司祭長、經師和長老來到他跟前」對他說:「你憑什麼權柄作這些事﹖」
他們沒有問:「我們錯在那裡?」因為他們理虧,故不敢面對真理,只是質疑耶穌何來那樣 勇氣去指證他們。
這一次,耶穌驅逐商人離開聖殿,矛頭直指當時的宗教領袖,而非無知的商人。
耶穌技巧地沒有回答他們的問題:他的權力來自那裡?因為當人不願意面對真理時,給予答案與否都於事無補。
比拉多也曾問過耶穌:何為真理?不過當耶穌還未回答前,比拉多已離開了房間。
可見,真理自在人心;但若為了個人利益而另作思考時,我們就容易出賣真理。
「是就說是,非就說非」是耶穌給予我們簡單不過的道理。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y 25, 2010 | Medjugorje
Message of May 25, 2010
“Dear children! God gave you the grace to live and to defend all the good that is in you and around you, and to inspire others to be better and holier; but Satan, too, does not sleep and through modernism diverts you and leads you to his way. Therefore, little children, in the love for my Immaculate Heart, love God above everything and live His commandments. In this way, your life will have meaning and peace will rule on earth. Thank you for having responded to my call.”
親愛的孩子們:
天主給予你們恩寵,好能生活出及保護你們內在的及身邊的善,同時引導別人走更好的及成聖的路。不過,撒旦亦無時或息地,以所謂現代主義去把你們帶入歧途。
因此,孩子們,在愛我的無玷聖心的愛內,請你們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並堅守祂的誡命。這樣,你們將找到生命的意義,而和平亦會降臨在世界上。
多謝你們回應我的召叫。
(聖母在2010 年5月25日給Marija的訊息。)
梁達材神父躬譯
by Fr. Peter | May 25,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的爵嗎﹖或者,你們能受我受的洗嗎﹖」(谷10:38)
雅各伯和若望求的是在主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主的右邊,一個坐在主的左邊。
耶穌確曾提及在第三天要(光榮) 復活,不過也提及:「人子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他的死罪,要把他交給外邦人; 這些人要戲弄他,唾污他,鞭打他,殺害他。」
可見這兩位門徒是選擇性地把耶穌的話聽進去。
耶穌也沒有太過怪責這兩位門徒,只是善意的提醒他們:「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的爵嗎﹖或者,你們能受我受的洗嗎﹖」
然後耶穌補充說:「我飲的爵,你們必要飲;我受的洗,你們必要受; 但坐在我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給誰預備了,就給誰。」
這兩位門徒所求的,全然是為能靠近主耶穌,這無可厚非。也是中悅主心。不過,耶穌提醒他們實況:「我飲的爵,你們必要飲;我受的洗,你們必要受; 但坐在我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給誰預備了,就給誰。」
我們當然不敢企盼能坐在主的右邊或左邊,但肯定耶穌同樣要求我們飲他的苦爵,接受他的洗禮。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y 24,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但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 (谷10:31)
這句話是耶穌講及門徒跟隨耶穌將有百倍賞報後,附加說明的。
在另外的場合下,耶穌指出許多人,因為沒有竭力由窄門而入,結果進不了天國;耶穌便說:「幾時你們望見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眾先知在天主的國裏,你們卻被拋棄在外,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 將有從東從西,從南從北而來的人,在天主的國裏坐席。 看罷! 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路13:28-30)
保祿在安提約基雅的會堂講道時說:「天主的聖道本來先應講給你們聽,但因你們拒而不受,並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看,我們就要轉向外邦人, 因為主如此命我們說:『我已立你作為外邦人的光明,使你成為他們的救恩,直到地極。 』」 (宗13:46-47)
後來,保祿更在阿格黎帕王前講論自己歸依的經驗:「本來,我本人過去也認為,應盡力反對納匝肋人耶穌的名, 我在耶路撒冷就這樣作過。我不但從司祭長那裏取得權柄,把許多聖者關在監裏;而且他們被殺時,我還投了票。 我也曾在各會堂裏,多次用刑,強迫他們說褻瀆的話;而且分外狂怒地迫害他們,直到外邦的城市。 在這期間,我曾取得司祭長的權柄和准許,往大馬士革去。王啊! 時當正午,我在路上看見一道光,比太陽還亮,從天上環照著我,和與我同行的人; 我們都跌倒在地。我聽見有聲音用希伯來話向我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向刺錐踢去,為你是難堪的。 』 我說:『主!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 但是,你起來,站好,因為我顯現給你,正是為了要選派你為我服務,並為你見到我的事,以及我將要顯現給你的事作證。 我把你從這百姓及外邦人中救出,是要打發你到他們那裏去, 開明他們的眼,叫他們從黑暗中轉入光明,由撒殫權下歸向天主,好使他們因信我而獲得罪赦,並在聖化的人中得有分子。 』 (宗26:9-18)
可見天主絕不嫌棄罪人,反而賜以完滿的恩寵給予那些願意洗心革面的人。保祿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y 23,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 (谷10:21)
以上的說話,與真福八端互相比美:「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瑪5:3)
耶穌自己便實行了這神貧的精神:「她分娩的日期滿了, 便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裏,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 (路2:6-7)
耶穌亦謙虛地承認:「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瑪8:20)
故此,只有跟耶穌學習才可達到心靈的平安:「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 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 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安息。」 (瑪11:29)
同時要能禮下於人:「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瑪20:28);「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若13:14);「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 (谷9:35)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y 20,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若21:15)
當耶穌問伯多祿:你愛我嗎?的時候,相信伯多祿不難記起他在大司祭庭院的一幕:
「他們既拿住耶穌,就帶著解到大司祭的住它。 伯多祿遠遠地跟著。 他們在庭院中間生了火,一起環坐,伯多祿也坐在他們中間。 有一個使女看見他面對火光坐著,便定睛注視他說:『這個人也是同他一起的。』 伯多祿否認說:『女人,我不認識他。』
過了不久,另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中的。』伯多祿說:
『你這個人,我不是! 』
約隔一個時辰,又有一個人肯定說:『這個人,確是同他一起的,因為他是加里肋亞人。』
伯多祿說:
『你這個人!我不懂你說的。』
他還說話的時候,雞便叫了。 」(路22:54-60)
動人的地方,還在後頭:
「主轉過身來,看了看伯多祿,伯多祿就想起主對他說的話來:『今天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 』 伯多祿一到外面,就悽慘地哭起來了。 」(路22:61-62)
今次,伯多祿自知一己力量不足,便謙虛地回答耶穌:「主啊! 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
耶穌從沒有提起伯多祿曾經不忠的地方,只是要求他重宣『愛的盟約』。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y 1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我不求你將他們從世界上撤去,只求你保護他們脫免邪惡。」 (若17:15)
這句聖言,與天主經的「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瑪6:13) 互相引證。
保祿有類同的經驗:「故此在身體上給了我一根刺,就是撒殫的使者來拳擊我,免得我過於高舉自己。 關於這事,我曾三次求主使它脫離我; 但主對我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才全顯出來。』」(格後12:7-9)
雖然『誘惑』與『軟弱』免不了,但為聖保祿來說,是鍛鍊『謙遜』的良機。重要的是,能彰顯天主的大能。
耶穌山園祈禱時,雖發出絕望的呼聲,但仍以順行天主聖意為依歸:「阿爸! 父啊! 一切為你都可能:請給我免去這杯罷! 但是,不要照我所願意的,而要照你所願意的。」(谷14:36)
雖然耶穌把我們留在世界上,但我們「不屬於這世界」(若17:14) 故耶穌說:「就如你派遣我到世界上來,照樣我也派遣他們到世界上去。 我為他們祝聖我自己,為叫他們也因真理而被祝聖。」 (若17:18-19)
我們是有福的,因為我們分享了耶穌同樣的使命。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y 17,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 」(若17:3)
「認識」的最深層次是愛。故此,永生便是活在愛天主的範疇內。
在這裡所指的「永生」是屬現世的,即天主的國不單屬於來世的,也屬現世的。不過,耶穌以撒種的比喻來提醒大家,不要受世物的利慾薰心,而忘記自己是屬於天國的子民:「那麼,你們聽這撒種的比喻吧!
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
那撒在石頭地裏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 但在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
那撒在好地裏的,即是指那聽了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瑪13:18-23)
假若在現世我們無心實行「愛」的金科玉律 ,來世永恆的生命自然與我們無份。
梁達材神父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