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Fr. Peter | Feb 24, 2010 | Pastor Corner, Word Forever
「看,這裏有一位大於約納的!」(路11:32)
按思高聖經的注釋:阿米泰的兒子約納,原是北國公元前第八世紀的一位先知,但沒有留下任何著作。大約到了公元前第五世紀中葉,一位作者以約納先知為主角,編寫了本書;他的目的是為攻擊當時猶太人仇視異民,那種過激的狹義的民族主義。
本書的目的不是記述史事,而是訓誨讀者,使明白:上主是慈悲的、寬仁的。
作者雖未記述真正的史實,但說明以色列民在人類歷史中,為萬民得救應負的使命。
瑪竇特別指出,約納在大魚腹三天三夜的意義:「邪惡淫亂的世代要求徵兆,但除了約納先知的徵兆外,必不給它其他的徵兆。 有如約納曾在大魚腹中三天三夜,同樣,人子也要在地裏三天三夜。」 (瑪12:39-40)
復活的耶穌,無論為猶太人或是為異邦人,都是徵兆。
新的生命是來自徹底的犧牲!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23,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們的父,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6:8)
故此,耶穌要求門徒「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6:7)
究竟我們該懷著什麼心情去祈禱呢?
從耶穌所教導的『天主經』的內涵,得知我們要放下一己私意,才能投入「與主相階」的地步:即情懷天國、主旨承行、寬大為懷。
天主給予每個人的恩賜,各有特色。其目的只有一個:永遠活於天主的大愛之內。
同時,我們的生命與其他的人息息相關,故不能只達求個人的滿足便算數,因為我們彼此同屬一個天父。
另外,我們的『日用糧』,除了指平日的飲食外,『聖體聖事』當然是我們的『日用糧』,因為耶穌說過:「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 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 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 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 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若6:53-56)
耶穌已為我們準備了一切,即天國的大門已為我們打開,能進去與否,便留待我們去作抉擇。
請聽耶穌所講的宴席的比喻:
「有一個人設了盛宴,邀請了許多人。 到了宴會的時刻,他便打發僕人去給被請的人說: 請來罷! 已經齊備了。 眾人開始一致推辭。第一個給他說:我買了一塊田地,必須前去看一看,請你原諒我。 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試牠們,請你原諒我。 別的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僕人回來把這事告訴了主人。家主就生了氣,給僕人說:你快出去,到城中的大街小巷,把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到這裏來。
僕人說:主,已經照你的吩咐辦了,可是還有空位子。 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大道以及籬笆邊,勉強人進來,好坐滿我的屋子。
我告訴你們:先前被請的那些人,沒有一個能嘗我這宴席的。」 (路14:16-24)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22,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 (瑪16:15)
這是耶穌唯一的一次有關自己身份的提問;其目的是讓門徒不再道聽塗說已不言而諭。
當伯多祿答覆:「你是默西亞,天主之子。」的時候,耶穌便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
能夠認識耶穌的身份,不是靠個人的聰明才智,而是純然來自天父的啟示,聖神的光照。
耶穌揀選伯多祿為宗徒之長、教會的首牧,並不是伯多祿比較其他宗徒聰敏過人,而是單單來自天主的恩寵。
其實,伯多祿也有其人性的作風,因為過不多時,他曾向耶穌進言而受到斥責:
「耶穌就開始向門徒說明: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三天要復活。
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 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
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 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瑪16:21-23)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跟從天主的路程,是要經歷考驗的,一勞永逸的概念絕行不通。換句話說,我們要不斷更新,不斷走向更完美的階段。
另外,今天的你已不是昨天的你,故我們要像聖保祿所形容的:「讓我們每天脫去舊我,穿上新我。」
今天我們所認知的基督,已與作天所認知的基督,應該是不可同日而語。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19,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跟隨我吧! 」(路5:27)
這是耶穌對稅吏肋未(瑪竇)的召喚。結果,「他便捨棄一切,起來跟隨了衪。 」(路5:28)
這當然不是他們第一次見面;不過,可以肯定,耶穌的言行舉止已深深地吸引了他。
讓我們看看另一個例子:
若翰的兩個門徒,即安德肋和若望,當他們聽見若翰說:「看,天主的羔羊!」他們便跟在耶穌的後面。
「耶穌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 ──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裏?』 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衪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若1:38-39)
『住下了』,表示願意成為耶穌的門徒。
諸多顧慮,是不適合作耶穌的門徒。
請看下面不一樣的例子:
「他們正走的時侯,在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裏去,我要跟隨你。』
耶穌給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又對另一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
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 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
又有一個人說:『主,我要跟隨你,但是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
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 (路9:57-62)
瑪竇給我們立了一個好榜樣。假若他猶豫不決的話,今天我們可能沒有了瑪竇福音。
跟隨主,或承行主旨,是要當機立斷的。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1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若翰的門徒來到衪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賽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瑪9:14)
按『思高聖經辭典』所解釋:「所謂禁食,在聖經上是一種自謙自卑的表示,也就是在天主前低頭的意思。它在於部份的或全部的對食物及飲料的禁絕。梅瑟法律規定每年七月初十的贖罪節那天要禁食。充軍後,才有每年四、五、七、十月的一天禁食,以紀念聖殿的破壞。法利賽人每週星期一及星期四禁食。若翰的門徒屢次禁食。」
若翰的門徒所提問的,可能是見及耶穌的門徒沒有像法利賽人或若翰的門徒那樣嚴謹去禁食。
耶穌的答覆是:「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瑪9:15)
耶穌也曾強調禁食的重要。一次,當耶穌治癒一個附魔的兒童後,「門徒前來私下對耶穌說:『為什麼我們不能逐出這魔鬼呢?』
耶穌對他們說:『由於你們缺少信德;我實在告訴你們: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你們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 它必會移過去的;為你們沒有不可能的事。
但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
(瑪17:19-21)
耶穌重視的,是我們信賴他的心,以及一份謙卑的心。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17,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路9:23)
在講這番說話之前,耶穌說過:「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路9:22)
瑪竇和馬爾谷福音增加了一段伯多祿的回應,以及耶穌與他的對話。
「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 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
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 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 」 (瑪16:22-23)
天主是愛,但愛人類到極點,是人類匪夷所思。「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 若15:13)
若我們要跟隨耶穌的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是唯一的方法。
當我們要去愛(天主及別人)的時候,我們便要『放下』自己,才能『容納』他人(當然包括天主)。
這無疑是死於自我的行動。這『死』當然不是指真正的死亡,而是犧牲一己私利。
耶穌提供最好的方法是生活每一刻的現在(活於當下),因為天主的聖意是有他的時辰的。
加納婚宴時,耶穌對母親說:「我的時刻尚未來到。」(若2:4)
耶穌山園祈禱時,第三次回來,對門徒說:「你們還睡下去嗎﹖還安息嗎﹖夠了! 時辰到了,看,人子就要被交付在罪人手中了。 起來! 我們去罷! 看,那負賣我的來近了。」
宇宙的秩序,寒來暑往,一絲不苟。人在天主的創造中,亦屬天主的計劃的一部份,故亦一絲不苟。人與其它受造物的最大分別,是人有肖似天主的靈魂及絕對的自由。
亦因同一的理由,人類離經背道,天主也無能為力。這當然不是天主所樂見。基督的降世,便是用人的話語,說出天上綸音。不過,耶穌仍然無奈地說:「有耳聽的,聽罷!」
最後晚餐時,耶穌給門徒洗腳。伯多祿對耶穌說:「不,你永遠不可給我洗腳!」耶穌回答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若13:8)
「及至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 穿上外衣,又去坐下,對他們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 你們稱我「師傅」、「主子」, 說得正對:我原來是。 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 (若13:12-15)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17, 2010 | News
16/02/2010
(梵蒂岡電臺訊)勇敢誠懇地面對修會人員和司鐸對未成年人性侵犯的悲痛局勢:這是教宗本篤十六世向這兩天在梵蒂岡討論這一令人心痛事件的愛爾蘭主教們作出的勸勉。會議結束後,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强調了愛爾蘭主教們與有關當局合作的决心。公告幷指出,在四旬期將發表教宗致愛爾蘭天主教徒的牧函。
公告指出,教宗本篤十六世向愛爾蘭主教們强調,對未成年人的性侵犯不僅是“可憎惡的罪行”,也是“冒犯天主、傷害按照天主肖像受造的人的尊嚴。”教宗承認“眼下的局勢不會迅速得到解决”,但他鼓勵主教們“果斷堅决地面對過去的問題,誠懇勇敢地面對當下的危機。”公告表示,教宗對在梵蒂岡召開的會議寄予希望,他表示但願這次會議能有助于主教們團結起來,用一個聲音說話,好能認出使受害的人感到慰藉的具體步驟,鼓勵在基督內更新信德,重建教會在道德精神上的信譽。
公告繼續指出,教宗也提到令教會受傷害的“較普遍的信仰危機”,說這個危機同“人未受到尊重”有關聯。教宗這樣反思說,信德的削弱“是導致對未成年人性侵犯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因此强調,有必要對整個事件作“深入的神學思索”,幷且希望今後要對準備晋鐸和願意度奉獻生活的人做好牧靈、神修和人性方面的工作。愛爾蘭的主教們在這兩天的會議中仔細審閱了教宗本篤十六世寫給愛爾蘭天主教徒牧函的初稿。在主教們提出意見後,牧函將在四旬期內發表。
愛爾蘭主教們承認,這一令人心痛的事件導致了對地方教會領導人的“信任危機”,“損害了教會爲福音作的見證和有關道德的訓導。”愛爾蘭主教們坦率地談到了性侵犯的受害者心中的痛苦、憤怒、羞辱和看到的壞表樣。同時他們也强調,雖然“無可置否”,在目前的危機中也有“判决出現錯誤和漏洞”的情况,現在建起的“保障兒童及孩子們安全”的措施意義重大。主教們最後不忘重申他們與愛爾蘭民政當局合作的承諾。
by Fr. Peter | Feb 17, 2010 | News
16/02/2010
(梵蒂岡電臺訊)聖座于昨天16日發表了教宗本篤十六世爲今年國際聖召節撰寫的文告。今年于4月25日“善牧主日”舉行的第47届國際聖召節,所選的主題是:見證激發聖召。
教宗在文告中指出,聖召蓬勃,首先是出于天主不要求回報的行動。但已經接受天主召叫的個人和團體所作的衆多良好見證,能有助于聖召的蓬勃發展。教宗說,每一個度奉獻生活的人都本著忠于福音的精神來跟隨基督,這樣,他成了與這個世界對立的記號。因爲“這個世界的思維經常受到物質主義、自私和個人主義的影響。”教宗强調,模仿基督,與基督一致,是奉獻生活的理想,是爲天主在人類生活與歷史中占首位所作的見證。這樣的見證,能够激發他人對基督的呼喚做出慷慨的回應。
教宗接著說,與基督的友誼是司鐸聖召和度奉獻生活聖召的基本要素。他幷提出司鐸生活見證能够激發聖召的三個層面,就是:祈禱,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做一個與人融合的人。關于第一個層面:祈禱,教宗說,作爲天主的人,必要生活在天主的愛中,聆聽天主的話。至于第二個層面:教宗說,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便也能够將自己奉獻給天主托付他牧養的人,幷作許多弟兄的同伴,使他們打開心懷與基督相會。最後,司鐸應該是一個與他人融合的人,他要向所有的人開放,令天主托付給他的羊群團結起來一同前進。教宗重申,如果青年們見到司鐸孤單悲傷,他們當然不會跟隨司鐸的榜樣,而會想:這就是神父的未來。因此,教宗請司鐸們實現共融的生活,向青年們展示做司鐸的美好。教宗說:“如果修會人士和司鐸忠于他們的聖召,便能將他們侍奉基督的喜樂傳給其他的人,邀請所有的基督信徒回應天主呼喚世人成聖的召叫。”
by Fr. Peter | Feb 17, 2010 | News
15/02/2010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結束了在明愛之家的訪問後,正逢中午時分,他依照傳統慣例,從自己的書房窗口帶領信友們公念三鐘經。主日這天,羅馬天氣寒冷,又被陰雲遮蓋,却仍有數千名朝聖信友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等候教宗的出現,聆聽他的講話。教宗在念經前先講解了當天彌撒福音中有關真福的內容,强調對貧窮人和受壓迫人有關正義的期待,耶穌的回答不是經由政治革命,而是愛,是他的十字架及復活。當天也是中國和越南等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農曆新年,教宗在帶領信友們念完三鐘經之後表達了他的祝福。他說:
“在亞洲許多國家,例如我想到中國和越南,以及遍布全球的許多團體,今天慶祝農曆新年。這個節慶爲這些地區的人民是鞏固家庭成員及各代人之間聯繫的極好機會。我祝福大家保持幷增强精神和道德價值的豐厚遺産,使之穩固地植根于這些人民的文化中。”
教宗在結束三鐘經活動前也提到在當天紀念的兩位歐洲主保,聖齊利祿和聖梅多弟。他說這兩位聖人傳授的基督信仰價值始終是歐洲統一的基礎。
當天主日彌撒的福音取自聖路加關于真福與真禍的山中聖訓。爲什麽耶穌把貧窮的人、饑餓的人、哭泣的人和遭拒絕的人稱爲有福的呢?教宗解釋說:“因爲天主的正義將使這些人得到飽飫,使他們歡笑,所受到的各種虛假的指控得到賠償,總之天主要將他們迎接到他的國度中。”教宗說:“真福是建立在有天主的公義存在這個事實上的,即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參路14,11)。” 教宗進一步解釋說,事實上,聖史路加闡述了四類“有福的”人之後,又列出了四個告誡,即“有禍的”人,這些人是富有的、現今飽飫的、現今歡笑的和受衆人誇贊的,因爲正如耶穌所言:“有最後的將成爲最先的,也有最先的將成爲最後的。”(路13,30)
教宗解釋說:“基督的福音積極地回應了人對正義的渴望,但所用的方式是意想不到和出人意料的。耶穌沒有提出社會和政治性的革命,而是以他的十字架和復活已經實現的愛的革命。真福是建立在他的十字架及復活之上的,提出了以巴斯卦爲開端的正義的新視野,因著這個視野我們得以成爲義人幷且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
最後,教宗祈求童貞聖母引領我們在四旬期這段的旅程,好使我們擺脫自負的幻想,承認我們需要天主,需要他的憐憫,好能進入他正義、愛及和平的國度。
by Fr. Peter | Feb 16,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瑪6:6)
瑪竇福音記述耶穌在山園祈禱的境況,更可讓我們心領神會,耶穌為何要求我們在祈禱上的專注:
「隨後,耶穌同他們來到一個名叫革責瑪尼的莊園裏,便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到那邊去祈禱。』
遂帶了伯多祿和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同去, 開始憂悶恐怖起來, 遂對他們說:『我的心靈憂悶得要死,你們留在這裏同我一起醒寤吧 !』
衪稍微前行,就俯首至地祈禱說:『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吧! 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的。 』
衪來到門徒那裏,見他們睡著了,便對伯多祿說:『你們竟不能同我醒寤一個時辰嗎? 醒寤祈禱吧! 免陷於誘惑;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
衪第二次再去祈禱說:『我父! 如果這杯不能離去,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全你的意願吧!』
衪又回來,見他們仍然睡著,因為他們的眼睛很是沈重。
衪再離開他們,第三次去祈禱,又說了同樣的話。
然後回到門徒那裏,對他們說:『你們睡下去吧! 休息吧! 看,時候到了,人子就要被交於罪人手裏。 起來,我們去吧! 看,那出賣我的已來近了。 』」 (瑪26:36-47)
耶穌在早前要求他的三位摯愛門徒陪伴他祈禱,但他 和他們彼此間仍然保存一段距離。
無論那三位宗徒是否清醒與否,耶穌仍然是獨自向父哀訴。
環境雖可影響我們祈禱的質素,但心神的內斂卻是重要的因素。
梁達材神父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