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Fr. Peter | Feb 10,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谷7:27)
耶穌說這句話之前,曾對門徒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瑪15:24)
不過,這位外邦的婦人也幽默地回答耶穌:「主!是啊! 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也可吃孩子們的碎屑呢!」(谷7:28)
按常理,這婦人應掉頭而去。可能,她的慧眼告訴她,耶穌絕不是看輕別人的那類人,故她也不介懷。
表面上,耶穌的說話聽來確有點生硬;例如他十二歲那年,他單獨留在聖殿。他的父母三天後才找到他。
「衪的母親就向衪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 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找我? 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 (路2:48-49)
最後,他還是「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路2:51)
加納婚宴時,「耶穌的母親向衪說:『他們沒有酒了。』 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妳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 (若2:3-4)
為了愛錫他的母親,雖然時刻未到,耶穌顯了變水為酒的第一個聖蹟。
今次,耶穌對她說:「為了這句話,你去罷! 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 (谷7:29)
約伯傳曾如是說過:「天主所作的大事,高深莫測;他所行的奇事,不可勝數。」 (約5:9)
耶穌樂意見到的,是我們對他絕對的信賴。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9,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凡從人裏面出來的,那才使人污穢。」(谷7:20)
耶穌說這句話,主要是替門徒『不先洗手而吃飯』作答辯。瑪竇福音更具體地指出:「不洗手吃飯,並不能使人污穢。 」(瑪15:20)因為「一切食物是潔淨的。」(谷7:19)
法利塞人對耶穌起了反感(參閱瑪15:12),是不言而喻的。
耶穌對自己的門徒詳細的解釋:「從裏面,從人心裏出來的是些惡念、邪淫、盜竊、兇殺、 姦淫、貪吝、毒辣、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愚妄: 這一切惡事,都是從內裏出來的,並且使人污穢。」 (谷7:21-23)
人看外表,天主看人心,便是這個道理。
謹口慎舌、保持靜默,是修道的第一門檻。
單是外表緘默,若內在「心思紊亂」,亦很難達至心如止水的地步。
耶穌的方法很簡單:「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裏祈禱。」 (谷1:35)
耶穌受誘惑時,只是以聖經話語作答:
『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你不可試探上主, 你的天主!』…『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事奉衪!』(參閱瑪4:1-11)
若我們的思維是以天主聖言作準則,且謹言慎行,我們自然能保持聖潔的生活。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谷7:6)
這句話出自依撒意亞先知書29章13節。指出天主不著重人的外表,而重視人的內心。
路加福音所記述,有關耶穌接納一位罪婦給他洗腳的行為,便是最好的証明:
「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衪便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 。
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 來站在衪背後,靠近衪的腳哭開了,用眼淚滴濕了衪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衪的腳,以後抹上香液。
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裏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人是誰,是怎樣的女人:是一個罪婦。」 (路7:36-39)
然後,耶穌給那法利塞人解釋:
「你看見這個婦人嗎? 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
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 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 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 (路7:44-47)
聖保祿的說話,更是一針見血:
「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 但我若沒有愛,我就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
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
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 」(格前13:1-3)
愛便是心口合一地活出天主的聖意。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7,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他們剛一下船,人立刻認出他來。」 (谷6:54)
按馬爾谷福音所記載,當耶穌來到革乃撒勒之前,曾步行水面。不過,門徒沒有把耶穌認出來。是耶穌親自安慰他們:
「門徒看見他步行海上,以為是個妖怪,就都驚叫起來, 因為眾人都看見了他,遂都驚慌不已。耶穌連忙與他們講話,向他們說:『放心! 是我。不要怕!』」 (谷6:49-50)
耶穌的門徒,似乎較群眾更難把耶穌認出來:
首先,當婦女們由天使口中接到耶穌復活的喜訊後,便告訴宗徒們,不過,「婦女們的這些話,在他們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不敢相信。」 (路24:11)
同樣地,兩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他們的眼睛被阻止住了」(路24: 16)
到最後,還是耶穌親自開了他們的眼睛:
「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 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但衪卻由他們眼前隱沒了。」 (路24:30-31)
耶穌說過:「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瑪5:8)
群眾立刻認出耶穌來,因為不久以前,耶穌在他們前顯了『五餅二魚』的奇蹟,故此記憶猶新。
重要的是,群眾已心繫耶穌。
門徒們不是對耶穌沒有『心』,而是耶穌以更大的考驗去栽培、試煉他們。同時,聖神還要繼續耶穌教導門徒的工作:
「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 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 (若14:25-26)
主,請賜我們能認出你臨在我們中的恩典。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5,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路5:4)
按情況,當時並非捕魚的時辰,因為他們正在洗網。不過,西滿伯多祿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
結果,他們滿載而歸。伯多祿便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
伯多祿可能曾經有所疑惑,因為經驗告訴他:這事怎能成就?故他第一時間認罪求饒。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他三次否認自己為耶穌的門徒後,亦到外面悽慘地哭起來。(參閱路22:62)
耶穌沒有因伯多祿脆弱的信德而放棄他,反而揀選他成為捕人的漁夫。
「不要害怕! 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
在另外的一場合下,耶穌還指派伯多祿成為宗徒之長。
天主的邏輯,有時確是差強人意。
不過,天主的慈悲遠超人的罪孽。
那裡罪過越多,恩寵越大!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5,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宗徒們聚集到耶穌跟前,將他們所作所教的一切,都報告給耶穌。」(谷 6:30)
雖云報告,實質是分享,因為耶穌不會重視聽眾人數的多寡。耶穌甚至不介意門徒無功而回。
從『撒種的比喻』,我們便可以得知門徒傳教的後果,苦樂參半。
我們不妨重溫其片段:
「那麼,你們聽這撒種的比喻吧!
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
那撒在石頭地裏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
但在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
那撒在好地裏的,即是指那聽了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瑪13:18-23)
路加福音記載了一段有關門徒吃了閉門羹後的反應: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衪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
便打發使者在衪前面走;他們去了,進了撒馬黎雅的一個村莊,好為衪準備住宿。
人們卻不收留衪,因為衪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
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
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 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路9:51-56)
可見,門徒在耶穌跟前,會盡情抒發一切不滿之情,更或許得到耶穌的安慰。
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情,作我們的禱告。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4,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有人說:『他是厄里亞。』更有人說:『他是先知,好像古先知中的一位。』 黑落德聽了,卻說:『是我所斬首的若翰復活了!』」(谷 6:15-16)
這位黑落德是加里肋亞和培勒雅的分封侯黑落德安提帕。由於他休棄了自己的妻子,娶了他兄弟斐理伯的妻子黑落狄雅為妻。因為若翰當面責斥黑落德亂倫之罪,便被囚禁在監裡。
結果,在他生日那天,為了滿足黑落狄雅的要求,把若翰處決了。
因此,當他聽到耶穌大顯靈蹟時,便以為若翰復活了。這當然不是他信仰『復活』的道理,而是他對若翰的死仍懷有忐忑的心情。
這與伯多祿的回應不可同日而語:
「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
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些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 (谷8:27-29)
瑪竇福音更附加了耶穌讚嘆的說話:
「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瑪16:17)
凡不是出自聖神的真理,雖然表面看似是合理,必定缺乏令人感覺平安的效果。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3,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們無論在那裏,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離去」 (谷6:10)
瑪竇福音更細緻描述如何選擇適合的家庭:
「你們不論進了那一城或那一村,查問其中誰是當得起的,就住在那裏,直到你們離去。 你們進那一家時,要向它請安。 倘若這一家是堪當的,你們的平安就必降臨這一家;倘若是不堪當的,你們的平安仍歸於你們。」 (瑪10:11-13)
瑪竇福音亦提示門徒不要有白吃閒飯的感覺,「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食物。」(瑪10:10)
路加福音亦用同樣的口吻去作提示:「你們要住在那一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你們不可從這一家挪到那一家。 」(路10:7)
既然一切物質上的需要都有所安排,故「耶穌囑咐他們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裏帶銅錢。 」 (谷6:8-9)
馬爾谷福音特別的訊息,是要求門徒『兩個兩個』地一起去作見証。耶穌希望門徒在宣講之先,彼此間已活出互愛的真諦。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2,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谷5:28)
這位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尚且,她在許多醫生手裏,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 她決定去找耶穌醫治。
可能人多,沒有多大空間讓她與耶穌接觸。故她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
憑著一份勇氣與信賴的心,她的病便當場給治癒了。耶穌更安慰她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罷! 你的疾病必得痊癒!」
一次,耶穌進了葛法翁, 有一位百夫長來到衪跟前, 求衪說: 「主! 我的僕人癱瘓了;躺在家裏;疼痛得很厲害。 」
耶穌對他說:「我去治好他。」
百夫長答說:「主! 我不堪當你到舍下來, 你只要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會好的。」
耶穌遂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就照你所信的,給你成就吧!」(參閱瑪8:5-13)
兩者相同的地方,是沒有懷疑耶穌的能力。
另邊廂,當伯多祿步行水面片刻後,便沉下水裡。耶穌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 你為甚麼懷疑?」(瑪14:31)
這故事成了有關信德的反面教材。
另外,客納罕婦人與耶穌的對話卻表現出信德是何等的重要:
「主,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我的女兒被魔糾纏的好苦啊!」
「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
「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
「是啊! 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
「啊! 婦人,妳的信德真大, 就如妳所願望的,給妳成就罷!」(參閱瑪15:21-31)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Feb 1,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主啊! 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 」(路2:29)
因為西默盎為人『正義虔誠,期待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故當他見到嬰孩耶穌後,便心滿意足,且放心大膽地說:「主啊! 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 」
這是心靈與主相通的必然結果。
當「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 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妳是蒙祝福的,妳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 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 看,妳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 』」(路1:41-44)
同樣,「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 這位就是我論衪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衪原先我而有。 連我也不曾認識衪,但為使衪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
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衪身上。 我也不曾認識衪,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 我看見了,我便作證:衪就是天主子。』」(若1:29-34)
人若認識了主,不能沒有所改變。
按西默盎的預言,由於嬰孩耶穌『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那麼,聖母媽媽的心靈被一把利劍所刺透,合理不過。
實際上,我們受苦難的時候,也可說是分嚐了基督部份的苦難。我們與基督是息息相關的。當伯多祿拒絕給耶穌洗腳時,耶穌對他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若13:8)
在天國裡我們要分嚐基督的光榮,在地上我們也要分嚐基督的苦難。
梁達材神父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