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為定 (2010年4月30日)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 (若14:6)
耶穌是道路。藉著他,我們認識父:「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裏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衪給我們詳述了。」 (若1:18);「看見我的,也就是看見那派遣我來的。」 (若12:45);「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若14:9)
耶穌是真理,是導師,正如他向撒瑪黎雅婦人說:「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衪的人。 天主是神,朝拜衪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衪。」 (若4:23-24)
耶穌是生命:「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 」(若17:3)
簡言之,當我們以天主聖言為依歸,並且生活在天主聖意之內,我們便生活在父內。
換句話說,幾時我們生活在互愛中,耶穌便臨現在我們中間,同時也被父的大愛所包圍。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4月24日)

「主! 惟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 我們相信,而且已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 (若6:68-69)
有些門徒離開了耶穌,因為覺得他的話相當生硬,主要是他說過:「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
那時候,任何人都不明白這句話,是指耶穌將要建立的聖體聖事,因為耶穌從未提及過,他將在逾越節晚餐要作的事。伯多祿的回應:「主! 惟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是信德的典範。
我們或許會問,為甚麼耶穌當時沒有詳細解釋。一位教父說得很好:「為有信德的人,不必解釋,已相信了;為沒有信德的人,解釋也撇不了疑竇。」信德並不表示盲從,而是我們跟從的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基督自己!
要跟從的這位「天主的聖者」,我們需要與他直接的交往。請看若望記述他認識耶穌的經過:「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 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衪說:『看,天主的羔羊!』 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 ──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裏?』 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 』(若1:35-39) 結果,他們便住下了!這兩位門徒便是若望及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
兩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便有與耶穌交往的經驗:「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 他們強留衪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耶穌就進去,同他們住下。 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 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路24:28-31)
假若若望和安德肋沒有到耶穌住的地方,或後來這兩位門徒沒有強留耶穌,也可能歷史要重寫。
把握機會,讓耶穌進入我們的心田。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4月21日)

「派遣我來者的旨意就是:凡他交給我的,叫我連一個也不失掉,而且在末日還要使他復活。」(若6:39)
天主的聖意是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完滿的、天主性的生命。不過,天主也不會剝奪人類的自由意志。從創造的開始,人類已是受祝福的一群:「天主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 天主祝福他們說:『你們要生育繁殖,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 』 」(創1:27-28)
不過人類的私心亦敵不過誘惑:「你們決不會死! 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 (創3:4-5)
結果:「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遂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 」(創3:6)
同樣地,受了耶穌三年教養的猶達斯,也以三十塊銀錢把耶穌出賣了:「在革責瑪尼的莊園來了一群人,那十二人之一,名叫猶達斯的,走在他們前面;他走近了耶穌,要口親衪。 耶穌給他說:『猶達斯, 你用口親來負賣人子嗎 ﹖ 』」 (路22:47-48)
我們可以想像,耶穌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被自己所愛的門徒出賣。這絕不是天主的意願。
有一次,傅天娜修女在神視中,見到耶穌不但被士兵鞭打,及後,更被教會的領袖及教友鞭打。
時至今日,道德敗壞、人慾橫流,讓耶穌的寶血白流。是天主的無能,還是人類繼續執迷不悟所致?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2010年4月19日)

「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若6:27)
耶穌提醒那些從老遠的地方而來的群眾,不要因為『吃餅吃飽了』。事實上,耶穌行了增餅奇蹟,主要是他將要建立聖體聖事的前奏。
耶穌同樣用了『勞碌』的字眼,去提醒瑪爾大的作為。「瑪爾大, 瑪爾大! 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 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1-42)
耶穌並沒有否定勞作的重要性,但我們得注意心靈的健康。耶穌傳教的時候,不少時候是離開群眾,到清靜的地方去祈禱。今次,當耶穌行了增餅奇蹟後,便獨自退避到山裡去。耶穌祈禱的目的,不言而喻,是重新確認天父給他的使命:加爾瓦略山的祭獻。
無論愛主愛人,我們都希望天主得到最大的光榮。除此以外,便無其它的目的。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目的,無非是讓我們肉性的生命,亦能分享天主性的生命,一如聖保祿說:「今天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天主在我內生活。」
耶穌曉諭:「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表示我們被動的配合天意是不足夠的,仍需要積極去承行天父的旨意。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4月17日)

「是我,不要害怕!」(若6:20)
耶穌這句說話,多麼振奮人心。當時耶穌正步行海面,走向門徒的船。因為風浪大,大家都驚惶不已。當耶穌說:「是我,不要害怕!」時,相信門徒的心自然不期然平靜下來。據馬爾谷記載:「耶穌上了船,風就停了。」(谷6:51)
瑪竇福音更加插了伯多祿在水上步行往耶穌那裡的片段。(參閱瑪14:28-33)伯多祿最後還是要耶穌幫忙。耶穌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你為甚麼懷疑?」(瑪14:31)
『不要害怕』成了耶穌的常用辭。
在格林多,「主藉異象對保祿說:『不要害怕,只管講, 不要緘默, 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宗18:9-10)
耶穌復活雅依洛的女兒時,說:「不要害怕,只管信,她必得救。」(路8:50)
耶穌體察人類的軟弱。他不單不予以譴責,反而循循善誘。兩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他們算是極端失望,耶穌還是以陌路人的身份去和他們交談,把他們從迷惘的思維清醒過來。
耶穌自己便是『道路、真理及生命。』只要肯虛心受教、肯聆聽,耶穌絕不讓我們空手而回。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01年4月13日)

「風隨意向那裏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 (若3:8)
耶穌升天後,聖神便要繼續聖化普世的工作:「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 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 (若14:25-26)
聖神如何工作?請聽伯多祿的見證:「這位耶穌,天主使他復活了,我們都是他的見證人。 他被舉揚到天主的右邊,由父領受了所恩許的聖神;你們現今所見所聞的,就是他所傾注的聖神。」(宗2:32-33) 伯多祿的勇氣與智慧,都是來自聖神。
聖神不單教導,也鞭策人類的不忠:「當他來到時,就要指證世界關於罪惡、正義和審判所犯的錯誤: 關於罪惡,因為他們沒有信從我; 關於正義,因為我往父那裏去,而你們再見不到我; 關於審判,因為這世界的首領已被判斷了。」 (若16:8-11)
不過,聖神還是聖化者。祂幫助教會繼續走共融、合一的旅程:「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 宗徒們以大德能,作證主耶穌的復活,在眾人前大受愛戴。 在他們中,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因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賣了以後, 都把賣得的價錢帶來, 放在宗徒們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 」(宗4:32-35)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2010年4月12日)

「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若3:5)
這句聖言亦可解釋了耶穌顯現給聖女傅天娜的形象:一條白光及一條紅光發射自祂的聖心。
白光象徵水、洗潔;紅光象徵血、聖神、祭獻。
復活的耶穌派宗徒往訓萬民:「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瑪28:19)
耶穌在耶路撒冷顯現給宗徒:「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 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 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 」(若20:21-23)
因此,我們更容易明白耶穌對尼苛德摩所說的一番話:「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 由肉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
在領洗時,未必在肉體上有脫胎換骨的感覺,但聖神已更新了我們的靈魂,我們對天主聖言有了更大的觸覺;我們更因聖體聖事,不斷分享天主性的生命。
若我們沒有太強屬靈的感覺,不是因為聖神不臨在我們心內,而是我們的『心』還未完全打開。我們還未完全明白天主是那樣愛了我們、還未明白痛苦在我們身上的價值。故此,耶穌繼續補充說:「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 使凡信的人,在衪內得永生。 」(若3:14-15)
十字架是天主愛人的象徵,也是人類回愛天主的途徑。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4月9日)

「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若21:6)
這段福音,使我們聯想起路加福音的另一片段:「耶穌一講完了,就對西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 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 他們照樣辦了」(路5:4-6)
無論耶穌說:『向船右邊撒網』或『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門徒們都樂意去跟從。是聽命的好榜樣。結果:兩次都是滿載而歸。
不單是魚穫 豐收,而且伯多祿更被耶穌提拔。據路加的記載:「不要害怕! 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路5:10)
耶穌復活後,伯多祿仍然得到耶穌的青睞:「你餵養我的羊群。」(若21:17)
伯多祿的確是得天獨厚的;耶穌親自對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 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 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瑪16:17-19)
伯多祿雖然三次背叛耶穌,可貴的是,他立刻痛悔。
聽命與純樸便成了進入天國的鑰匙。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2010年4月8日)

「他們正談論這些事的時候,耶穌立在他們中間,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路24:36)
耶穌並沒有忘記自己的門徒。祂也顯現給留在耶路撒冷其他的門徒。
另外,為了證明祂自己的靈魂與肉身一同復活,便在他們面前吃了一片烤魚。
耶穌也同樣細心給他們講解先知們有關默西亞的預言。可惜,「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只是驚訝。」(路24:41)
『信』不但是有緣,而且需要有『來自天上的恩寵』:「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瑪16:17)
這份『信』亦是經年累月培養出來的。若望便是一個好的例子。在最後晚餐的時候,他「斜倚在耶穌的懷裏」(若13:23);耶穌復活的那天早上,「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若望)出來,往墳墓那裏去了。 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裏。 他俯身看見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 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 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 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若望),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 (若20:3-8)
他『一看見就相信了』,因為他與耶穌的感情深厚!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2010年4月7日)

「他們強留衪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路24:29)
耶穌當然高興留下,因為「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路24:28)
從整個過程看來,耶穌是主動接觸這兩個門徒:「他們正談話討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路24:15)
『親自走近他們』與『裝作還要前行。』的行動,表達出耶穌是多麼願意與門徒同行,但也要求他們也同樣願意與衪同行。
「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 (路15:4) 耶穌便是這樣細心的去尋覓這兩位失去了信心的門徒。
耶穌留下,因為他們『強留衪』。因此,天主的國還是要強力而奪取的。
「瑪爾大, 瑪爾大! 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 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路10:41-42)
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這更好的一份便是以寧靜的心,去聆聽上主的聖言。
梁達材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