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為定 (2010年4月6日)

耶穌給她說:「瑪利亞!」她便轉身用希伯來話對他說:「辣步尼!」就是說「師傅。」 (若20:16)

這位瑪利亞便是曾有七個魔鬼附在她身上的瑪利亞瑪達肋納。當耶穌叫她的名字時,她便立刻認出耶穌來。

當耶穌還未出聲時,瑪利亞瑪達肋納還以為是園丁。(未知耶穌的容貌改變了多少!),不過,祂的聲音沒有改變。

由於若翰聽到耶穌的聲音,便確認了耶穌為默西亞的身份;他說:「我不是默西亞,我只是被派遣作衪前驅的。 有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侍立靜聽,一聽得新郎的聲音,就非常喜樂:我的喜樂已滿足了。」 (若3:28-29)

耶穌亦講過一個比喻,說:「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 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 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 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 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 (若10:1-5)

今天,善牧基督亦不斷的召喚我們。我們能認出祂的聲音嗎?耶穌當然不是用人的聲音,而是用聖神的聲音來呼喚我們。

那麼,若缺乏內心的寧靜,我們是無法聽到天主的聲音的。例如比拉多也曾問過耶穌:「甚麼是真理?」由於他沒有心情去聆聽,結果,機會便一去不回。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4月5日)

「耶穌迎上她們說:『願妳們平安!』」(瑪28:9)
後來,當耶穌顯現給其他的門徒時,亦同樣以『願你們平安!』作為問候語。(見路24:36及若20: 19)
耶穌的平安,是一份天恩、一份禮物。
這份禮物仍需要我們努力的去耕耘: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為把平安帶到地上;我來不是為帶平安,而是帶刀劍, 因為我來,是為叫人脫離自己的父親,女兒脫離自己的母親,兒媳脫離自己的婆母; 所以,人的仇敵,就是自己的家人。」 (瑪10:34-36)
同時,仍免不了受迫害:
「如果人們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們; 如果他們遵守了我的話,也要遵守你們的 。」 (若15:20)
可見,若要享受真正的平安,在乎能夠在任何環境中,深信我們是與主同行,分享著祂的苦與樂,且有勇氣重覆耶穌山園祈禱時的說話:「父啊!你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 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路22:42)
耶穌的問候:「願你們平安」,表示耶穌願意賜給每一個人平安的福份,但每一個人也得必先遵從天主的聖意。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2010年3月30日)

「猶達斯一吃了那一片餅,就立時出去了;那時,正是黑夜。」(若 13:30)
按猶太人的習俗,主人家給誰蘸餅,誰便是他的摯愛。在耶穌心中,對猶達斯還懷有一線希望。可惜,猶達斯錯過了這一恩寵時刻。『隨著那片餅, 撒殫進入了他的心。』
耶穌仍然是尊重猶達斯的決定,便對他說:「你所要做的,你快去做罷!」若望以『黑夜』來形容猶達斯的處境。
我們很難了解,一片愛心行動,竟然換來了出賣友情的行為。不過,冰封三呎,非一日之寒。貪念是無止境的。猶達斯只是為了三十塊錢,便把道義忘記得一乾二凈。可見,金錢能腐蝕人心而不自覺。
一位富少年,本有心跟隨耶穌。但當耶穌要求他變賣所有,把錢財施捨給窮人,他便黯然離去。
猶達斯的心靈底處,可能還記得耶穌的說話:「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人:或天主,或金錢。」不過,當靈魂病入膏肓時,撒殫已能從容地把這靈魂弄在手中。
不過,猶達斯雖貪財,絕無意置耶穌於死地。他可能以為耶穌如同在過去一樣,能隱沒在人群中。故當他發覺耶穌被捉拿後,便立刻把那三十塊錢擲回給司祭長。
假若他能求耶穌寬恕而不去上吊的話,(好像伯多祿在司祭庭園否認耶穌後,便出外痛哭那樣),歷史可能重寫。
說到底,猶達斯缺乏了對耶穌一份感情。可能,他自始至終,未曾真正愛過耶穌。他跟隨耶穌,只是為了個人的私益。
一位聖人問耶穌,你知道不少司鐸將出賣你,你為甚麼還揀選他們作司鐸?耶穌說:「我需要他們舉行聖事。」言外之意,神聖職務並不免除司鐸修德的努力。
天國是要強力去奪取的,任何人也不例外。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2010年3月29日)

「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裏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 (若12:3)
這位瑪利亞是拉匝祿和瑪爾大的妹妹。耶穌這次來訪,是耶穌復活了拉匝祿之後的事。有許多人也來訪這個家庭,不過是為了好奇心。
瑪利亞如此接待耶穌,是有感耶穌快離開人世。這也是對耶穌有深厚的感情,才能有如此的觸動。
據路加所記載有關瑪利亞的個性:
「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 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衪講話。
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 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
主回答她說:『瑪爾大, 瑪爾大! 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
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路10:38-42)
在拉匝祿的墳墓前,瑪利亞俯伏耶穌腳前,向他說:「主! 若是你在這裏,我的兄弟決不會死!」(參閱若11:32)可見瑪利亞深深感受耶穌對她家庭的愛戴。
只有真誠的愛,才會不計較所付出的。貪財的猶達斯便有另一想法:『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不過,聖史若望 作了這個備註:『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
當我們吝惜時間與主交往(祈禱) 時,我們不也是與猶達斯不相伯仲?
瑪利亞與耶穌的深交,是來自她那內斂的習慣。缺乏了這美德,絕難心領神會天上的事理。
她不介意別人奇異的眼光,因為她只一心為主的死亡而作準備。只有與耶穌心心相印的人,才能散發出愛主之情的芬芳。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3月26日)

「假使我不做我父的工作,你們就不必信我。」(若10:37)
在說這話之前,耶穌曾說過:我與父原是一體。便是因為他這樣說,猶太人便拿起石頭來,要砸死他。
耶穌並沒因此而改變口風。他繼續說:「若是我做了(父的工作),你們縱然不肯信我,至少要信這些工作,如此你們必定認出父在我內,我在父內。」
耶穌曾在加里肋亞加納行了變水為酒的奇蹟、在同一地方治好王臣的兒子、在耶路撒冷治好無助的癱子、在加里肋亞海顯增餅的奇蹟等,但群眾仍然是視若無睹。無他,因為耶穌的行徑,絕無君王的威勢(『我是良善心謙的』),並且不是系出名門(木匠若瑟的兒子),故已先入為主,否定了耶穌是那位要來的默西亞。
不過,耶穌仍然肯定地指出,他所做的一切,原是來自父的意願。群眾只是看外表,但他的門徒卻虛心聆聽主的話語。耶穌曾為門徒這樣祈禱:「我已將你的話授給了他們,世界卻憎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於世界,就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若17:14 )
假若我們只聽天主的聖言,卻不去實行的話,那便是與外教人無異。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3月25日)

「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路1:30)
『不要害怕』這句話帶有忠告、安慰及鼓勵的意思。
在路加福音中,已用上很多次,例如:
「但天使向他說:『匝加利亞,不要害怕! 因為你的祈禱已蒙應允,你的妻子依撒伯爾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若翰。』」 (路1:13)
「天使向牧童說:「不要害怕! 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 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亞。」 (路2:10-11)
「耶穌對西滿說:『不要害怕! 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路5:10)
「衪還在說話時,有人從會堂長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不必煩勞師傅了。』
「耶穌聽了,就對他說:『不要害怕,只管信,她必得救。』」 (路8:49-50)
「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 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 (路12:32)
「你們的頭髮,也一一被數過;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尊貴多了。」(路12:7)
聖母瑪利亞當然不會害怕,因為她只尋求承行天父的旨意。為她難理解的地方,是因為已許諾終身守貞。當天使對她說:「聖神要臨於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妳,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時,瑪利亞便充滿感恩之情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
瑪利亞的『願照你的話』,是人類救恩的開始。今天,人類要得到救贖,仍然要每人說出:「我願意!」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3月19日)

「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 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2:48)
有人說,在所有家庭中,若瑟做父親的角色可算是最沒有問題,因為妻子是無染原罪,兒子是天主之子。
一位智者回答說:「作為丈夫的,見到妻子未婚生子,兒子十二歲離家出走,你有甚麼感想?」
從福音的記載中,我們看見到若瑟是被動地配合天主的聖意:天使在夢中的指示接納瑪利亞為妻、前往白冷登記戶籍、逃難埃及等。另外,耶穌的誕生、奉獻小耶穌於聖殿、在聖殿內尋獲十二歲的耶穌等,若瑟都是保持緘默。
假若若瑟沒有一份對主驚人的信賴心,他是沒有何能善渡一生。
要完成上主給我們預備了的道路,缺乏一份對主敬畏之情,萬萬是做不到的。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3月18日)

「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惟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 (若5:44)
耶穌這次講話的對象是猶太人,但主要是經師及法利塞人;不過,這些人心懷不軌,希望在耶穌身上尋找破綻,好能在公議會前控訴他。
耶穌坦白的指出,真理入不了他們心靈底處,因為他們只尋求自己的光榮,而不是天主的光榮。因此之故,無論耶穌說甚麼話,他們必然不接受,因為他們的心目已受矇閉。
「他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裏教訓人,以致人們都驚訝說:『這人從那裏得了這樣的智慧和奇能? 這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叫瑪利亞,他的弟兄不是叫雅各伯,若瑟,西滿和猶達嗎? 他的姊妹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那麼他的這一切是從那裏來的呢?』 他們就對他起了反感。」(瑪13:54-57)
耶穌雖然有智慧之言,行了大奇蹟,但人們仍無動於衷。
耶穌曾有感而說:「若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他們便說:他附了魔; 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他們卻說:看哪! 一個貪吃嗜酒的人,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 (瑪11:18-19)
究竟人們的心靈往那裡去了?耶穌一語道破:「你們彼此尋求光榮」,而不是尋求「天主的光榮」。這便是原罪的本質:「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 (創3:5)
『如同天主一樣』表示人類不再從屬於天主。耶穌所宣揚的博愛便成了許多人的絆腳石。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3月17日)

「我不尋求我的旨意,而只尋求那派遣我來者的旨意。」(若5:30)
耶穌在另外的場合,說了同樣的話:「我從天降下,不是為執行我的旨意,而是為執行派遣我來者的旨意。派遣我來者的旨意就是:凡他交給我的,叫我連一個也不失掉,而且在末日還要使他復活。」 (若6:38-39)
耶穌強調,天父的旨意是『一個也不失掉』,以及『使他復活。』
在苦架上,耶穌說:「我渴!」耶穌是多麼渴望每一個人都能得救。
耶穌同時亦賞給人得以復活的方法:「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若6:54)
無論義人和罪人都將要復活,只不過義人將永遠生活在天主聖三的愛內,而罪人則永遠咀咒美善根源的天主。罪人的際遇,絕對不是天主的聖意。耶穌的痛楚,是為每一個人而獻出的。
天主是全能的,但面對人類的執迷不悟(人類自由意志的選擇),天主也無奈。
畢竟,「天國是以猛力奪取的,以猛力奪取的人,就攫取了它。」(瑪11:12)
而且,走向天國的路是屬高風險的:
請聽耶穌有關『種子的比喻』的解釋:「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裏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
那撒在石頭地裏的,即是指人聽了話,立刻高興接受; 但在心裏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往了,結不出果實。」 (瑪13:19-22)
唯有亦步亦趨,跟隨主步履的人,才容易走天國的路。
主,我信賴你!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3月16日)

「你願意痊癒嗎?」(若5:6)
當知道沒有人幫助那癱子時,耶穌便直接了當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
耶穌治病的方法,因人而異。不過,耶穌治病的最終目的,是心靈的痊癒。故當耶穌在聖殿再遇上他時,對他說:「看,你已痊癒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
人總是善忘的。當我們有難的時候,會第一時間記得天主,甚至抱怨天主;但事過晴天後,可能把天主拋諸腦後。
明白人心者,莫若基督。故耶穌給予這剛得到治癒的人,一份善意的忠告:「看,你已痊癒了,不要再犯罪。」
耶穌也願意讓我們明白,給予別人物質上的需要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給予別人精神上的需要,即幫助別人心靈皈依天主。
我們需要有勇氣,指出別人違反正義、真理及友愛的地方。有時,我們可能怕失去一個朋友而不敢進言。不過,當我們冒失去一個朋友而道出真理時,我們已成為他的真正朋友。
耶穌便這樣作了。
梁達材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