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Fr. Peter | Mar 15,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除非你們看到神跡和奇事,你們總是不信。」(若4:48)
默西亞的概念,為猶太人,已深入人心。他們認為這位『達味之子』將要復興達味王國。所以,與猶太人有血緣關係的撒瑪黎雅人,亦深明其意義。
這次,耶穌是從撒瑪黎雅地方來到他自己的家鄉加里肋亞。在撒瑪黎雅的時候,耶穌在泉傍,與一婦人交談。當耶穌說出那婦人曾經有過五個丈夫的時候,那婦人異常驚異,便對村民說:「你們來看! 有一個人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事: 莫非他就是默西亞嗎?」 (若4:29)
耶穌感嘆的是,一位異族人,很快便感應出他是默西亞,但自己的同胞,連行了大聖蹟(變水為酒),仍然惘然。
可見,當人們見到出身寒微的耶穌時(『他的父親不是木匠若瑟?』),已封閉了接受耶穌為默西亞的心眼。故當伯多祿說出耶穌為天主子、為默西亞的時候,耶穌對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瑪16:17)
信仰的基礎是來自聖神的啟示,不是來自個人的智慧。假若沒有這份從天上來的靈感,我們的心眼仍然是矇閉的。
耶穌在十字架上去世時,只有百夫長(羅馬人)說:「這人真是天主子!」(谷15:39;瑪27:54)
耶穌的救恩是普世性的;幾時人願意開放心靈時,神恩將會 沛降在他的靈魂內。否則,雖然我們面對真理,我們仍然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3,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路15:31-32)
不少人認為故事中的父親不公平,因為他沒有獎勵過大兒子,反而厚待了次子。
從人性的角度看來,看似厚此薄彼。但天父的慈悲,卻是另有天地。
『僱工的比喻』是最好的例子,講出天主的處事方式:
「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 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
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上閒立著, 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 他們就去了。
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做了。 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裏,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裏整天閒著? 他們對他說: 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到了晚上, 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他們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 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
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 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 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
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 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 拿你的走吧! 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
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 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 (瑪20:1-15)
事實上,當我們的心胸越廣闊時,天主的大愛越充實我們的心神。
不過,我們不能凡事都去作比較。請聽耶穌對伯多祿的教訓:
當耶穌預言伯多祿致命後,伯多祿一看見若望,他就對耶穌說:「主,他怎樣?」 耶穌向他說:「我如果要他存留直到我來,與你何干?你只管跟隨我。」 (參閱若21:21-22)
天主對每個人的安排各有特色;而每個人得著的地方,亦因人而異,視乎每個人所付出的努力如何。天主從沒有虧負任何人。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2,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路18:14)
耶穌以『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指出,輕視他人的結局便是成為不義的人,雖然他是如何的滿全法律的要求。
瑪竇福音亦在記述耶穌痛斥法利塞人和經師後,引用同一的格言:「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瑪23:12)
常被耶穌所詬病的法利塞人和經師,因為他們偽善。故耶穌提醒民眾和他的門徒:「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 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 」(瑪23:2-3)
耶穌邀請我們跟他學習:「你們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 你們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 」(瑪23:10-11)
在逾越節慶日前,吃晚餐的時候,耶穌給門徒洗腳。後來,他對他們說:「你們稱我「師傅」、「主子」, 說得正對:我原來是。 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 (若13:13-15)
耶穌的被高舉,便是被高舉在十字架上。他成了死囚,讓普世人類都能得沾救恩。天主的安排,真是奇妙莫測。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1,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離天主的國不遠了。」(谷12:34)
因為那經師對耶穌說:「不錯,師傅說得實在對:他是唯一的,除他以外,再沒有別的: 應以全心、全意、全力愛他,並愛近人如自己,遠超過一切全燔祭和犧牲。」故耶穌對他說:「你離天主的國不遠了。」
由於經師們習慣 說而不做,所以耶穌故意提醒他,他還要身體力行,才能進入天主的國內。
路加福音用不同的口吻來回應:「你答應的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路10:28)
若望宗徒說:「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 (若一4:20)
愛人是真的那麼難嗎?原祖違命後,被逐出樂園,繼而加音犯了殺弟之罪。洪水滅世,是因為人類敗壞。
當人心離棄天主的時候,結果是人類失去了原始聖潔。
耶穌降生的唯一希望,是重燃人類這份愛主、敬主之情。事實上,人類的眼目是被矇蔽了。蛇對厄娃的說話,今天仍然對我們發出回響:「你們決不會死! 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 (創3:5)
今天不少人仍相信,人不需要天主,人可以自救。他們忘記了,魔鬼仍然不放過人類,用盡一切方法去隔離人與天主的關係:「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 (創3:15)
不是的,今天,人類更需要天主,更需要相信,沒有了耶穌,我們甚麼也作不了。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10,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不同我收集的,就是分散。」(路11:23)
耶穌以「如果撒殫自相紛爭,他的國如何能存立呢﹖」的邏輯,証明他是仗賴天主的手指而驅魔;同時指出:「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
「沒有一個家僕能事奉兩個主人的: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要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 (路16:13)
魔鬼與天主的關係,不共戴天,因此,不可能有中間路線的。不與魔鬼同行的人,自然與耶穌同行。雖然他們還未認識主,但心靈上已是屬主的人,因為耶穌說過:『誰不反對你們,就是傾向你們。』」 (路9: 50) 耶穌說這話,是向若望解釋,那些因耶穌的名而驅魔的人,雖不是耶穌的門徒,但已踏入了耶穌弟子的門檻。
耶穌肯定魔鬼成功的地方,是懂得團結一致。這是天主的本質。魔鬼卻用這方法去反對天主,傷害人類。耶穌亦提示人類必須回到被創造那一刻,完全活於天主聖三的共融中。所以,耶穌離世前,便這樣禱告:「父啊! 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若17:21)
只有在共融合一中,人類才有希望,因位天主是共融的天主、合一的天主。因此,耶穌只能臨在有共融及友愛的地方:「那裏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 」 (瑪18:20)
假若我們不選擇『愛』的道路,便是選擇了背道而馳的道路了。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9,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瑪5:17)
聖經上每一提到法律這個名詞,主要的是指五書上的『梅瑟法律』而言。
舊約中的法律,是指上主的旨意、人當盡的義務及當守的規則。故不是死板的條文。法律與倫理是不可分割的。
這法律最初 的基礎及來源,當然是西乃山盟約。充軍之後,法律的制定,卻受到埃及、亞述及巴比倫法律的影響。
福音的法律不再是屬於一個民族,而是適合全世界每一個人。(參閱思高聖經辭典no.923)
聖保祿說:「我們既因信德成義,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與天主和好了。
藉著耶穌我們得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並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而歡躍。
不但如此,我們連在磨難中也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 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 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 」(羅5:1-5)
他補充說:「我們已死於束縛我們的勢力,脫離了法律, 如此,我們不應再拘泥於舊的條文,而應以新的心神事奉天主。」(羅7:6)
我們生活的模範,便是耶穌基督。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 」(若13:34)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 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 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 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 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 (瑪18:21-22)
路加福音有類同的教訓:
「如果你的兄弟犯了罪,你就得規勸他;他如果後悔了,你就得寬恕他。 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轉向你說:我後悔了,你也得寬恕他。」 (路17:3-4)
耶穌的教導,是向我們人類的極限而挑戰:「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 (瑪5:48)
可能的嗎?「在人所不能的,在天主是可能的。」(路18:27)
聖保祿說:「你們原已脫去了舊人和它的作為, 且穿上了新人,這新人既是照創造他者的肖像而更新……為此,你們該如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聖者,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 如某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就如主怎樣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寬恕人。」 (哥3:9-10;12-13)
耶穌在與門徒一起吃逾越節晚餐時,他給門徒洗腳,並對他們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 你們稱我「師傅」、「主子」, 說得正對:我原來是。 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 (若13:12-17)
『七十個七次』的關鍵,不在於次數。耶穌也沒有刻意去解釋,他只是身體力行。
伯多祿曾三次背主。耶穌升天前,只是問了伯多祿三次,「你愛我嗎?」
真正的關鍵,在乎我們是否願意緊靠著耶穌,學習他一樣,給別人洗腳。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8,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路4:27)
請聽『納阿曼癩病獲愈』的一個美麗的故事:
「阿蘭王的軍長納阿曼在他的主上面前,是個很受尊重愛戴的人,因為上主曾藉他使阿蘭人獲得勝利;這人雖英勇有為,無奈患了癩病。
阿蘭人先前曾結隊出外劫掠,從以色列地擄來一個少女,這少女做了服侍納阿曼妻子的婢女; 她對自己的主母說:『哎!如果我的主人去見撒瑪黎雅的先知,他一定會治好他的癩病。』
納阿曼去告訴他的主上說:『以色列地的少女曾如此如此說。』
阿蘭王說:『你去!我也給以色列王寫一封信。』納阿曼於是帶了十「塔冷通」銀子,六千「協刻耳」金子和十套禮服去了。
他給以色列王呈上信,信上說:『你收到這封信,就知道我打發我的臣僕納阿曼來見你,是要你醫好他的癩病。』
以色列王一念了這信,就撕裂自己的衣服說:『難道我是天主,能使人死使人活嗎﹖這人竟然給送這個人來,叫我醫好他的癩病!你們只要想一想,便可看出,他是找機會來與我為難。』
天主的人厄里叟聽說以色列王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叫他來見我,他就會知道在以色列有先知。
納阿曼於是乘坐車馬來到厄里叟的屋門口,就停下了。
厄里叟派了一個使者對他說:『你去,在約旦河裏洗七次,你的肌肉就會復原,得到潔淨。』
納阿曼生了氣,且走且說:『看,我原想他會出來見我,站在我面前,呼求上主他的天主的名,在患處揮動他的手,治好這癩病。 大馬士革的阿巴納河和帕爾帕爾河,不比以色列所有的河水都好嗎﹖我不能在那裏洗得潔淨嗎﹖』
他於是轉過車來,氣憤憤地走了。 他的僕人們前來對他說:『我父!如果先知吩咐你作一件難事,你豈不是也要做嗎﹖何況他只對你說:你去洗洗,就潔淨了呢!』
納阿曼便下去,按照天主的人的話,在約旦河裏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復了原,如同嬰兒的肌肉一樣,完全潔淨了。
納阿曼於是同他的全體隨員,再回到天主的人那裏,站在他面前說:『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列下5:1-15)
幫助了納阿曼的、是他的一位奴隸侍女及一位僕人。假若他不肯聽從他們的意見,他的癩病絕得不了痊癒。
因為猶太人看不起木匠出身的耶穌,便把救恩白白掃出門外。
神貧的人(謙卑)是有福的。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6,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路13:3)
在這章福音中,耶穌重覆了這句話兩次。他說,無論是那些被殺害的加里肋亞人,或史羅亞塔倒下而被壓死的十八個人,他們的受害,並不表示他們比其他的人更有罪。
耶穌強調,只有『悔改』才可免除永罰。
對當時的聽眾,耶穌是提醒他們,不要因為災禍沒有臨到自己身上而沾沾自喜。
耶穌繼續以『無花果樹不結果子』的比喻來作提示:
「有一個人曾將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 便對園丁說:你看,我三年來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你砍掉它罷,為什麼讓它荒廢土地﹖
園丁回答說: 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 待我在它周圍掘土,加上糞; 將來如果結果子就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了。」 (路13:6-9)
天主的慈悲是無限的,但人若故步自封,則人過不了天主公義的那關,因為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
「不是凡向我說『主啊! 主啊!』的人,就能進入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
到那一天有許多人要向我說:『主啊! 主啊! 我們不是因你的名字說過預言,因你的名字驅過魔鬼,因你的名字行過許多奇跡嗎?』
那時我必要向他們聲明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吧! 」(瑪7:21-23)
主,請教我們常常按著良知(聖神在我們內在的聲音)而生活!
梁達材神父
by Fr. Peter | Mar 5, 2010 | Gospel Reflection, Word Forever
「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路15:21)
這蕩子本來還要說:「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罷!」(路15:18),但當「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路15:20)故他沒有空間說下去。
因此,就算他有機會說下去,他的父親當然不會照單全收。因為他的父親說:「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路15:24)
『亡羊的比喻』是最好的對証:
「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 待找著了,就喜歡的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來到家中,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給他們說:你們與我同樂罷! 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
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 (路15:4-7)
父親安慰他的長子說:「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天主善待回頭的罪人,當然也喜愛無需悔改的義人。天主是慈悲的,也是公義的。
梁達材神父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