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為定 (2010年2月22日)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 (瑪16:15)
這是耶穌唯一的一次有關自己身份的提問;其目的是讓門徒不再道聽塗說已不言而諭。
當伯多祿答覆:「你是默西亞,天主之子。」的時候,耶穌便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
能夠認識耶穌的身份,不是靠個人的聰明才智,而是純然來自天父的啟示,聖神的光照。
耶穌揀選伯多祿為宗徒之長、教會的首牧,並不是伯多祿比較其他宗徒聰敏過人,而是單單來自天主的恩寵。
其實,伯多祿也有其人性的作風,因為過不多時,他曾向耶穌進言而受到斥責:
「耶穌就開始向門徒說明: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三天要復活。
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 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
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 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瑪16:21-23)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跟從天主的路程,是要經歷考驗的,一勞永逸的概念絕行不通。換句話說,我們要不斷更新,不斷走向更完美的階段。
另外,今天的你已不是昨天的你,故我們要像聖保祿所形容的:「讓我們每天脫去舊我,穿上新我。」
今天我們所認知的基督,已與作天所認知的基督,應該是不可同日而語。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2010年2月20日)

「跟隨我吧! 」(路5:27)
這是耶穌對稅吏肋未(瑪竇)的召喚。結果,「他便捨棄一切,起來跟隨了衪。 」(路5:28)
這當然不是他們第一次見面;不過,可以肯定,耶穌的言行舉止已深深地吸引了他。
讓我們看看另一個例子:
若翰的兩個門徒,即安德肋和若望,當他們聽見若翰說:「看,天主的羔羊!」他們便跟在耶穌的後面。
「耶穌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 ──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裏?』 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衪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若1:38-39)
『住下了』,表示願意成為耶穌的門徒。
諸多顧慮,是不適合作耶穌的門徒。
請看下面不一樣的例子:
「他們正走的時侯,在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裏去,我要跟隨你。』
耶穌給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又對另一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
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 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
又有一個人說:『主,我要跟隨你,但是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
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 (路9:57-62)
瑪竇給我們立了一個好榜樣。假若他猶豫不決的話,今天我們可能沒有了瑪竇福音。
跟隨主,或承行主旨,是要當機立斷的。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2月19日)

「若翰的門徒來到衪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賽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瑪9:14)
按『思高聖經辭典』所解釋:「所謂禁食,在聖經上是一種自謙自卑的表示,也就是在天主前低頭的意思。它在於部份的或全部的對食物及飲料的禁絕。梅瑟法律規定每年七月初十的贖罪節那天要禁食。充軍後,才有每年四、五、七、十月的一天禁食,以紀念聖殿的破壞。法利賽人每週星期一及星期四禁食。若翰的門徒屢次禁食。」
若翰的門徒所提問的,可能是見及耶穌的門徒沒有像法利賽人或若翰的門徒那樣嚴謹去禁食。
耶穌的答覆是:「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瑪9:15)
耶穌也曾強調禁食的重要。一次,當耶穌治癒一個附魔的兒童後,「門徒前來私下對耶穌說:『為什麼我們不能逐出這魔鬼呢?』
耶穌對他們說:『由於你們缺少信德;我實在告訴你們: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你們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 它必會移過去的;為你們沒有不可能的事。
但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
(瑪17:19-21)
耶穌重視的,是我們信賴他的心,以及一份謙卑的心。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2月18日)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路9:23)
在講這番說話之前,耶穌說過:「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路9:22)
瑪竇和馬爾谷福音增加了一段伯多祿的回應,以及耶穌與他的對話。
「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 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
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 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 」 (瑪16:22-23)
天主是愛,但愛人類到極點,是人類匪夷所思。「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 若15:13)
若我們要跟隨耶穌的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是唯一的方法。
當我們要去愛(天主及別人)的時候,我們便要『放下』自己,才能『容納』他人(當然包括天主)。
這無疑是死於自我的行動。這『死』當然不是指真正的死亡,而是犧牲一己私利。
耶穌提供最好的方法是生活每一刻的現在(活於當下),因為天主的聖意是有他的時辰的。
加納婚宴時,耶穌對母親說:「我的時刻尚未來到。」(若2:4)
耶穌山園祈禱時,第三次回來,對門徒說:「你們還睡下去嗎﹖還安息嗎﹖夠了! 時辰到了,看,人子就要被交付在罪人手中了。 起來! 我們去罷! 看,那負賣我的來近了。」
宇宙的秩序,寒來暑往,一絲不苟。人在天主的創造中,亦屬天主的計劃的一部份,故亦一絲不苟。人與其它受造物的最大分別,是人有肖似天主的靈魂及絕對的自由。
亦因同一的理由,人類離經背道,天主也無能為力。這當然不是天主所樂見。基督的降世,便是用人的話語,說出天上綸音。不過,耶穌仍然無奈地說:「有耳聽的,聽罷!」
最後晚餐時,耶穌給門徒洗腳。伯多祿對耶穌說:「不,你永遠不可給我洗腳!」耶穌回答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若13:8)
「及至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 穿上外衣,又去坐下,對他們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 你們稱我「師傅」、「主子」, 說得正對:我原來是。 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 (若13:12-15)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2月17日)

「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瑪6:6)
瑪竇福音記述耶穌在山園祈禱的境況,更可讓我們心領神會,耶穌為何要求我們在祈禱上的專注:
「隨後,耶穌同他們來到一個名叫革責瑪尼的莊園裏,便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到那邊去祈禱。』
遂帶了伯多祿和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同去, 開始憂悶恐怖起來, 遂對他們說:『我的心靈憂悶得要死,你們留在這裏同我一起醒寤吧 !』
衪稍微前行,就俯首至地祈禱說:『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吧! 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的。 』
衪來到門徒那裏,見他們睡著了,便對伯多祿說:『你們竟不能同我醒寤一個時辰嗎? 醒寤祈禱吧! 免陷於誘惑;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
衪第二次再去祈禱說:『我父! 如果這杯不能離去,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全你的意願吧!』
衪又回來,見他們仍然睡著,因為他們的眼睛很是沈重。
衪再離開他們,第三次去祈禱,又說了同樣的話。
然後回到門徒那裏,對他們說:『你們睡下去吧! 休息吧! 看,時候到了,人子就要被交於罪人手裏。 起來,我們去吧! 看,那出賣我的已來近了。 』」 (瑪26:36-47)
耶穌在早前要求他的三位摯愛門徒陪伴他祈禱,但他 和他們彼此間仍然保存一段距離。
無論那三位宗徒是否清醒與否,耶穌仍然是獨自向父哀訴。
環境雖可影響我們祈禱的質素,但心神的內斂卻是重要的因素。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年初三)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6:36)
各大宗教都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金科玉律。含意是:『己所欲,施於人。』
這與耶穌基督的教導:『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路6:31)互相輝映。
耶穌基督所教導的『愛』是無條件去付出的。「你們若借給那些有希望償還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為能如數收回。」(路6:34)
「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 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 」(若15:12-13)
耶穌便是為了我們罪人,捨掉了自己的性命!
「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 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 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衪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瑪5:43-45)
我們能做得到嗎?請聽耶穌的教導:
「我實在告訴你們:『富人難進天國。 我再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天國還容易。 』 門徒們聽了,就非常驚異說:『這樣,誰還能得救呢?』 耶穌注視他們說:『為人這是不可能的,但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 (瑪19:23-26)
第一, 我們要相信『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是可能的。
第二, 我們要走出第一步,在每一個人身上看出耶穌的臨在。
第三, 讓我們接待每一個人,如同接待基督一樣。
主,我們信賴你!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年初二)

「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若3:5)
這句話,是「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若3:3) 的註腳。
天主藉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及聖神的助佑,人類才能回復原始的聖潔。
耶穌繼續補充說: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 使凡信的人,在衪內得永生。(若3:14-15)
在舊約中,水有潔淨、赦罪及革新的象徵意義。另外,因為水是眼淚的象徵,所以它也是贖罪的象徵。
耶穌自己也是活水的泉源:「誰若渴, 到我這裏來喝罷! 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 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7:38)
另外,聖神這名詞在舊約裡不多見;但在新約中,耶穌與聖神結了不解之緣:耶穌的降生、行奇蹟、驅魔,常是而且全是因著聖神的力量。
耶穌斷氣後,「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他的肋膀,立刻流出了血和水。」(若19:34)這象徵著人的救恩完全來自耶穌與聖神合作的成果。
「因為基督也曾一次為罪而死,且是義人代替不義的人,為將我們領到天主面前;就肉身說,他固然被處死了;但就神魂說,他卻復活了。」 (伯前3:18)
簡言之,「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 瑪7:21)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農曆除夕_2010)

「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 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路12:32)
對未來的事情、人總是會有一種怕情,是人性軟弱的一部份。這人性黑暗的部份,需要天主的光明來照耀。故知此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若8:12)
天使對瑪利亞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路1: 30)因為真光將要經由瑪利亞進入這個世界。
當耶穌召喚伯多祿成為捕人的漁夫時,也特別安慰他說:「不要害怕!」(路5:10)因為耶穌自己才是捕人的漁夫!
耶穌稱他的門徒為「小小的羊群」,表示他將照顧他們,好像『亡羊的比喻』中所說:「如果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失了路,他豈不把那九十九隻留在山上,而去尋找那隻迷失了路的嗎?」(瑪18:12)
究竟耶穌所指的路是往那裡去呢?據若望福音所載:
「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 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
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的是我在那裏,你們也在那裏。」 (若14:1-3)
無論在天國或現世,耶穌總不願意離開我們。他建立聖體聖事的目的,便是甘願永遠生活在我們之內: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
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
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罷! 必給你們成就。 」(若15:5-7)
讓我們祈求天主,幫助我們克服一切誘惑,好能以更清晰的目光面向真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2月13日)

「我很憐憫這批群眾,因為他們同我在一起已經三天,也沒有什麼可吃的了。 」(谷8:2)
慈悲是天主的特質,故自然地,「耶穌很憐憫這批群眾。」
還有其他例子:治好附魔的兒童 (谷9:14-27); 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子 (路7:11-17); 憐憫淫婦 (若8:1-11);治好癩病人(谷1:40-45)等。
耶穌也要求我們同樣是慈悲的:「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 (路6:36)
慈悲還是要具體的:「 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衪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 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衪面前; 衪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
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
那時, 君王要對那些在衪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裏,你們來探望了我。
那時,義人回答衪說:主啊! 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
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 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 ?
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患病,或在監裏而來探望過你?
君王便回答他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然後衪又對那些在衪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裏去吧!
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 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 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身,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裏,你們沒有來探望我。
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 我們幾時見了你飢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
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
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瑪25:31-46)
今次,是耶穌第二次行增餅的奇蹟,餵飽了四千人。
梁達材神父

一言為定 (2010年2月12日)

「有人給他帶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求他給他覆手。」( 谷7:32)
據『思高聖經辭典』有關按手禮(覆手)的解釋:
在舊約中,「按手在…頭上」首先象徵「傳授」,
或是將祝福傳授給子孫和屬下,
或是將權柄傳授給被選者,
或是給他人傳授一種特別的能力,
或是象徵將罪過傳授給贖罪節的代罪公山羊。
其次,在刑法中,「按手在他人頭上」表示為他人的過犯作證。
最後,在祭祀的禮儀中,「按手在…頭上」,
或是為使祭牲蒙受悅納,
或是為表示所獻上的,是按手者的獻儀。
但若是為全會眾的贖罪祭,則由會眾的長老按手在祭牲的頭上。
在新約中,耶穌也用舊約的按手禮來施行祝福,
但他多次用按手禮來施行奇蹟,治愈病人。(參閱no.1201)
今次,耶穌沒有這樣做,而是「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 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罷!』(谷7:33-34)
『思高聖經』有這樣的解釋:「耶穌向聾啞人所作的動作,本無治療的能力,僅是感發信德的象徵行為,使用一種外在的記號,表示內在的效驗。──今在付洗時,以唾沫抹耳的儀式,表示給神魂聾啞的人,開啟他神魂的官能,為聽受信德的訓誨。」(p.1569)
既然耶穌領這聾啞人離開群眾,很可能耶穌特別醫治他心靈的聾啞,而同時保護了他的名聲。雖然這一次耶穌沒有說:「你的信德救了你!」但我們可以肯定,假若這人缺乏信德,耶穌也無能為力。
梁達材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