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歷史性訪問羅馬猶太教會堂,指出猶太教徒和 基督信徒應在友誼中攜手為唯一的天主作證

18/01/2010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受邀,于元月十七日星期天下午,前往羅馬猶太教信徒的精神中心,位于台伯河畔最大的猶太教會堂進行歷史性訪問,受到羅馬猶太教經師長里卡爾多·塞尼、羅馬希伯來人團體主席里卡爾多·帕奇菲奇、以及衆多信徒和各方政要的熱烈歡迎。在致詞中,教宗強調基督信徒與猶太教徒的友誼是一條只能向前走的道路,兩個信仰團體基於共同的根源,必須攜手合作,為唯一的天主和祂作爲整個人類倫理道德規範的十誡作證。將近二十四年前,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經首開創舉,來這裡進行了一次同樣重要的歷史性訪問。

教宗抵達這座雄偉的猶太教會堂時,會堂歌詠團唱著聖詠第一百三十三篇的字句說:“看,兄弟們同居共處,多麽快樂,多麽幸福!”。這兩句聖詠描繪出教宗訪問過程的整個氣氛,雖然猶太教和天主教之間至今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尚未解除的疑慮,就如羅馬希伯來人團體主席里卡爾多·帕奇菲奇在向教宗致歡迎詞的時候說的,這次教宗的來訪將在希伯來人和基督信徒之間的關係上留下深刻的記號。他又激動地說:“今天我之所以能夠在這神聖的場所講話,乃是因爲我的父親和叔叔拉斐爾曾在佛羅倫薩的聖母瑪利亞修女院找到避難所”,免於納粹黨和法西斯黨的追捕。

他又說:“即使創傷尚未縫合,但希伯來人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對話能夠、而且必須繼續下去”。當然,這位羅馬猶太人領導人也提到設想的庇護十二世教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猶太人慘遭德國納粹屠殺的悲劇保持緘默的態度。

關於同樣的緘默,羅馬猶太教經師長里卡爾多·塞尼在向教宗致歡迎詞時也提到說:“固然有著歷史的悲劇和敞開的問題與不了解,但應該把彼此共同的看法和一致的目標放在首位。這次會晤所產生的彼此尊重和友誼,應該成爲所有那些觀察我們的人的榜樣”。意大利希伯來人團體主席倫佐·嘉泰尼亞則祝望基督信徒與猶太教徒之間的差異不再是意識形態和宗教上衝突的原因,而是在文化和道德上彼此充實的因素。

教宗在致詞中重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遭受的悲劇乃是仇恨的極端,這個極端來自人忘記了造物主。他說:“不幸的是許多人對這個悲劇視若無睹,但也有許多人,包括意大利天主教徒,在信德和基督信仰教導的支持下,勇敢地敞開雙臂,甚至冒生命危險,救助遭追逐逃難的希伯來人。他們的行爲應該永遠受到感念。聖座也從事援助的行動,但經常是默默地、小心謹慎地進行”。

教宗並強調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開創的希伯來人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友誼只能向前走。他引用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二千年大禧年到耶路撒冷朝聖時,為猶太人在歷史上遭受的苦難請求寬恕的話說:“教會從未缺乏譴責它的子女的缺失,因此,為所有那些足以助長反猶太人和反猶太教主義的行爲請求寬恕。但願這些創傷得到永遠的癒合”。

教宗進一步提到使基督信仰與猶太教有密切關聯的根源,他說希伯來人被天主選為首先接受天主的話的民族,天主賜給的恩典和召喚是不能取消的。天主所頒賜的十誡不僅為猶太教徒和基督信徒具有永恒的價值,為非信徒也是一樣,因爲十誡是整個人類偉大的倫理道德規範。

教宗因此指出猶太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合作的三大領域:第一個是承認唯一的天主,反對豎立其他偶像的企圖;第二個,保護生命,反對任何不正義和濫用權勢,承認每個人的崇高價值,因爲人是天主按照祂的肖像所創造的;第三個,促進家庭的神聖性和聖德,因爲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

最後,教宗提到梅瑟和耶穌基督都肯定的天主十誡說:“十誡都歸納到愛天主和憐憫他人的行爲上。從這方面看,我們可以攜手前進,雖然我們彼此之間仍有差異,但如果我們能夠團結心靈,攜手合作,回應天主的召喚,則祂的光必將更接近我們,以照耀地上所有的民族”。

教宗在主日三鐘經講話中將移民和難民、與猶太教徒對話和基督信徒合一托付給聖母的代禱

18/01/2010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上主日17日中午時分出現在他的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念三鐘經。這一天羅馬天氣雖然陰冷,却有不少朝聖信友、游客和團體組織來到聖伯多祿廣場,參與教宗主持的念三鐘經活動。共念三鐘經之前,教宗在例行的講話談了三個主題,一是當天舉行的世界移民和難民日,二是他要在下午前往羅馬的猶太教會堂,拜訪猶太人團體。第三個主題便是隔天18日開始的基督信徒合一祈禱周。

關于當天舉行的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教宗談到在這些人身旁始終有教會的臨在。他列舉了上個世紀初爲移民難民服務的兩位杰出人物,一個是真福洗者若翰·斯卡拉布裏尼主教,另一個是聖女弗蘭切斯卡·卡布裏尼。教宗說:“耶穌一生下來就因黑落得的迫害而經歷了逃難的悲慘經驗,他教導他的門徒們以尊重的態度和愛接納兒童。事實上,無論是哪個民族和哪種膚色的兒童,都要首先把他看作是要被提升和保護的人,看作是天主的肖像,抵制任何排斥和剝削行爲。對生活在异國他鄉的未成年者要特別予以照顧,使他們在不得不面對的衆多問題中得到法律保護和陪伴。”教宗熱切鼓勵致力于爲移民和難民未成年人服務的基督信徒團體和組織以及所有人士,按照福音的真精神,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積極地關懷他們。

談到沿著可敬的若望保祿二世教宗24年前歷史性訪問的踪迹,他要在下午探望羅馬猶太人團體的事,教宗指出,這項訪問爲會晤羅馬的猶太人團體幷在天主教徒和猶太教徒之間和諧友誼的旅程中邁出新的一步。教宗又說,儘管存在著問題與困難,兩個宗教的信徒都呼吸著彼此尊重和對話的氣息,信仰唯一的天主以及維護生命和家庭,渴望社會正義與和平,便是爲使這種關係成熟和重視彼此團結所作的共同努力見證。

教宗在念三鐘經前的講話談到的第三個主題,將于隔天開啓的爲促進基督信徒合一祈禱周,他說,每年舉行的這項活動爲信仰基督的人是重振大公運動精神、彼此相會、彼此認識、一起祈禱和反省的有利時機。今年舉辦祈禱周的主題取自路加福音第24章48節中復活的耶穌向門徒們說的話:“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教宗說:“我們越是在基督的愛中聯合在一起,如同真兄弟,我們對福音的宣講就越能令人信服和有效果。”

念完三鐘經之後,教宗提到受地震灾難打擊的海地人民。他說獲悉海地總主教、許多司鐸、會士和修生的遇難令他深感悲痛。教宗繼續鼓勵衆多愛德機構爲海地的巨大需求正在從事的努力,幷表示爲受傷的人、無家可歸的人和喪生的人祈禱。

教宗接見教義部全體委員指出:教會的訓導在培育基督信徒和非基督信徒的良知

15/01/2010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元月十五日接見正在梵蒂岡舉行大會的聖座教義部全體委員,並向他們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教會的訓導貢獻給所有的人,包括基督信徒和非基督信徒,目的在按照自然道德律培養他們的良知,而自然道德律並非基督信仰的專有物,雖然它在基督信仰内得到圓滿的闡述與發揮。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時期曾任教義部長二十四年之久,對聖座這個部門的運作和使命瞭若指掌。他這篇講話觸及多個重要議題,首先指出:伯多祿的繼承人是基督信仰的第一位守護者和維護者。然而,教會願意對每個人的良知培育有所貢獻,而不只是對基督信徒而已。他說身為教宗,首先必須為教會的合一效命,而作爲羅馬的主教,他必須服從信德,好使基督真理繼續不斷地為每個人發放光明。

教宗清楚強調:“堅固弟兄的信德,使他們在宣認死而復活的基督這個信仰上保持合一,這乃是坐在伯多祿宗徒位置上的人的首要和基本任務,這個任務是耶穌基督交付給他的,因此他不能違背,而教會傳播福音直到世界窮盡的工作效力全有賴於此”。

談到這裡,教宗指出最近與教義部有密切關係的兩大事件,一個是《聖庇護十世兄弟會》的問題,一個是聖公會的問題。關於前者,教宗祝望該兄弟會克服至今仍然存在的教義問題,早日與教會共融。至於聖公會的問題,教宗對教義部努力協助聖公會部分團體和信友與天主教會達致圓滿共融的努力表示欣慰和嘉許。他說:“這些團體忠誠服膺來自基督、並由教會訓導提出的真理,一點也不違反基督信徒合一運動。相反地,它顯示這個運動最終的目標乃是使上主所有的門徒都能達致圓滿和有形可見的共融”。

教宗的講話也提到生物倫理方面的問題,他說聖座教義部在各方面,特別是在二零零八年公佈的《人的尊嚴》訓令,目的都在為生物倫理界做出貢獻。在這非常重要又很具時代需要的問題上,例如人類生育和人爲操控胚胎問題,這道訓令強調必須尊重人每個階段的生命。教宗尤其表示:“教會訓導如此主張,旨在不但為基督信徒,也為所有尋找真理並願意聆聽信仰和理性的人的良知培育做出貢獻。教會對人類生命的生物醫學研究提出倫理道德判斷時,是基於信仰和理性兩方面的理由,因爲教會相信一切合乎人性的事物,不但獲得信仰的接納和尊重,也受到信仰的淨化、推舉和美化”。

今天的社會有不少觀念,以爲天主教信仰對自由和科學研究是一種阻礙,不了解事實的客觀性。對這種觀念教宗說:“面對這種企圖以脆弱並容易受到控制的大衆認同來取代真理的態度,基督信仰所提出的則是倫理哲學真理上的貢獻。在這樣道德觀點中,人類理性能夠尋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最後教宗說:“基督信仰啓示的一些特定内容對生物倫理問題具有光照作用。這些銘刻在人心中的特定内容,例如自然道德律,都是理性可以認識了解的,即使不是基督信徒,同樣能夠接納”。

教宗主日三鐘經講話指出:二零一零年的好壞全賴人如何與天主的恩寵合作

梵蒂岡電臺訊)元月三日,二零一零年第一個星期日。當天正午教宗本篤十六世照例出現在他的書房窗口,向聚集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的數萬各國信友發表簡短的講話,並帶領他們向聖母祈禱。他講話的中心思想是:二零一零年度的好壞,全賴每個人如何盡自己的責任與天主的恩寵合作。

教宗說:“在這聖誕後第二主日,也是新年度第一個星期天,我很高興再次祝福各位享有天主賜給的種種恩典!在教會内,在世界上,以及在家庭每日生活中,問題縂不會缺少。然而,感謝天主,我們不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不可能的預測,也不寄托在經濟預估,即使這樣的預估很重要。我們的希望乃在於天主。但這樣的希望不屬於一般的宗教熱忱,也不屬於披著信仰外衣的宿命論”。教宗強調:“我們信賴天主,因爲祂在耶穌基督身上一勞永逸地給我們啓示祂願意和人在一起,分擔人的歷史,以便引領我們走向祂愛和生命的國度。這就是激發我們、甚至改正我們人性希望的偉大希望”。

接著,教宗談到當天彌撒禮儀三篇讀經的豐富内容:第一篇取自德訓篇第二十四章,第二篇取自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的開場白,第三篇則取自若望福音的序言。這三篇聖經章節指出天主不僅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一如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肯定,更是我們的父親,祂在創世之前已經揀選了我們,預訂了我們成爲祂的義子(參見弗1,4-5),並因此而令人難以想象地使自己成爲人, “聖言成了人,住在我們當中”(若1,14)。

教宗解釋說:“天主聖言降生爲人的奧跡早在舊約時代就開始準備,這尤其顯示在天主的智慧與梅瑟法律結合的地方。《德訓篇》說:‘那造化我的,給我的帳幕指定了位置,説道:你要住在雅各伯那裏,在以色列中建立產業’(德24,12-13)。天主的法律在耶穌基督身上成了活的見證,這個法律銘刻在基督心中。在他内,因著聖神的行動,真實地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參見哥2,9)”。

引用了舊約和新約聖經有關的啓示後,教宗開始為他的講話作結論說:“親愛的朋友們,這就是人類真正希望的理由所在:人類歷史有它的意義,因爲天主的智慧居住在其中。然而,天主的計劃不會自動完成,因爲那是愛的計劃,愛產生自由,也要求自由。天主的國必定要來臨,甚至已經臨在歷史中了,而且因著基督的來臨,戰勝了邪惡的勢力。每個人都有責任日復一日地接納天主的國來到自己的生命中”。

爲此,教宗下結論說:“二零一零年是好是不好,全在於每個人如何按照自己的責任,與天主所賜的恩寵合作。爲此,讓我們轉向童貞瑪利亞,向她學習這種精神態度。天主聖子先徵得瑪利亞的同意,然後才在瑪利亞懷中取得了人性。每一次上主要和我們攜手向前跨一步,走向預許的福地時,不論大事小事,祂必定先敲我們的心門,等待我們的肯定答復。願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懷著謙虛和勇氣,始終接納天主的聖意,使我們在考驗和痛苦中也和天主合作,加速正義與和平王國的來到”。

教宗元旦世界和平日彌撒講道強調:面對暴力下無助的兒童,所有戰爭虛僞的説辭都不攻自破

梵蒂岡電臺訊)二零一零年元旦當天上午,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隆重彌撒聖祭。這天也是第四十三屆世界和平日,爲此,教宗彌 撒講道的内容以世界和平爲主。在場參禮的教友神職和各界人士中包括駐聖座一百七十幾個國家的外交使節,他們固然在其他重要場合也參與教宗主持的彌撒祭禮, 但元旦世界和平日這天為他們格外顯得重要和充滿意義,因爲使節們將把教宗有關世界和平的講話轉達給他們所代表的國家元首,期望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善心人士通 力合作,為自己和為下代子孫的幸福著想。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天主聖容和人的面容為出發點,然後轉入世界和平的問題。他指出:只要看到因著暴 力而面目全非的兒童,人們就應該放下武器,皈依和平。教宗說:“面容最能表達一個人,使人辨認得出來。人的情感和心思意念全都顯露在面容上。天主的本質是 看不見的,可是聖經也用面容形象來表達天主。天主顯示祂的聖容,就表示天主眷顧的意思;天主隱藏祂的聖容,就表示祂在憤怒”。

教宗指出: “整部聖經所敍述的,就在顯示天主如何逐漸顯露祂的聖容,直到祂在耶穌基督身上完全彰顯自己爲止。天主取了人的面容形象。而聖母瑪利亞是第一位看到天主聖 容形象的人,因爲天主在她的懷中取了人性”。教宗繼續說:“母親與剛生下來的孩子之間有著完全特別、唯一、甚至是具有排他性的獨特關係。嬰兒首先看到的面 容是母親的面容,嬰兒的這一瞧決定了他與生命、與自己、與他人、與天主的關係;這一顧一盼也決定了他如何能變爲和平之子”。

教宗進一步指 出:“只有當我們心中有天主,我們才能在他人的面孔上看出他是我們的弟兄。誰的心是空洞的,他所接受的形象是扁平的,沒有厚度。反過來說,我們越是讓天主 居住在自己心中,我們就越能感受到天主臨在我們四周的事物中,尤其臨在他人身上,雖然有時他人的面容留下生活艱困和邪惡的痕跡,令我們難以欣賞,難以承認 那是天主面容的反映。就因爲如此,我們需要有一位共同父親的面容作爲依據,這位共同的父親愛我們,在我們還幼小的時候,就教導我們尊重他人,即使他人與我 們不同”。

如今,在學校中越來越普遍看到不同國籍膚色的兒童共聚一堂,他們的面孔乃是一種預言:人類必須共同一起形成一個大家庭。兒童們 的語言膚色固然會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天真純潔卻無二致。教宗因此強調:“兒童的面孔是天主反映在世界上的聖容。那麽我們爲什麽要熄滅他們的笑容?爲什麽要 毒害他們的心靈?不幸的是天主之母溫柔的形象與許多兒童和他們母親的痛苦形象成了對比,他們遭到戰爭和暴力的摧殘,成了被迫遷徙逃亡的難民”。

教宗再次鄭重指出:“無辜兒童的面容被飢餓和疾病刻下痕跡,遭到痛苦和失望所毀。他們的面容是對我們責任的無聲呼籲。面對他們無助的狀況,戰爭和暴力的虛僞説辭不攻自破。我們不必做別的,只要放下任何武器,皈依和平,攜手努力建立一個更值得人生活的世界即可”。

最後,教宗呼籲各國和各界人士投資教育,除了傳遞科學技術知識之外,更必須廣泛而深入地教導生態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以尊重人和人的基本權利義務為基礎。只有這樣,維護大然環境的努力才能成爲締造和平的教育。

彌 撒結束後,教宗從他的書房窗口又向擠滿聖伯多祿廣場的各國信友發表簡短的講話,並帶領他們頌念三鐘經,向聖母祈禱。他說:“在這新年的第一天,我願意呼喚 任何武裝團體成員的良心。我向你們每位說:停下來反省反省,放棄暴力的途徑吧!目前,這樣的做法為你們也許不可能。然而,如果你們有勇氣這樣做,天主必定 幫助你們,而你們的心也將重新感到你們也許久已忘記的喜悅與平安”。

元旦天主之母節教宗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世界和平日彌撒,呼籲維護宇宙萬物以建立世界和平

梵蒂岡電臺訊)今天,二零一零年元旦,教會慶祝童貞瑪利亞天主之母節,也是第四十三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將于上午十點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彌撒祭典,為世界和平祈禱。駐聖座一百七十餘國大使及外交人員特別應邀參與這個慶典,響應教宗為世界和平的呼籲,畢竟和平是每個國家所最關心的頭等大事。與教宗共祭的將有聖座國務卿貝爾托内樞機主教和聖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榮休主席雷納托·馬蒂諾樞機主教。

教宗為本屆世界和平日所選定的主題是:《如果你願培植和平,就得守護宇宙萬物》。他的相關文告已在去年十二月八日公諸於世。文告内容著重在締造世界和平與維護生態環境之間的密切関係。這個世界已經遭到戰爭、衝突和自私自利所破壞,教宗在天主之母節世界和平日彌撒中,將強調和平從人心開始,只有當我們與天主、與他人、與宇宙萬物和好時,我們才能夠締造世界和平。

關於世界和平日,本台特別向雷納托·馬蒂諾樞機主教請教幾個問題:

問:馬蒂諾樞機主教,請談一下教宗選定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答:我們身為基督信徒,都知道和平是天主的恩賜,這個恩賜卻要求我們負責任地加以維護。今年教宗給我們提出的建議非常美好,他要我們關心生活的環境,這個環境我們基督信徒稱之爲宇宙萬物。爲此,宇宙萬物乃是天主賜給每個人的恩典,我們衆人都要享用它,但絕不可濫用。我們是天主賜給的恩典的管理人,我們必須牢記我們有責任把這個大恩典繼續留傳給後代子孫。這是極爲重要的觀念。不幸的是我們看到許多大自然環境已經遭到破壞的現象,這樣的破壞經常來自人爲。足見人類並沒有妥當地照顧宇宙萬物。

問:馬蒂諾樞機主教,不尊重宇宙萬物足以造成國家之間和人類之間的戰亂,是不是?
答:當然。當天然資源遭到不適當、不合理的使用時,足以導致戰爭。世界上有許多政府和非政府機構想盡辦法佔有貧窮國家的天然資源。這就是不適當、不合理地使用天然資源的現象,也是不尊重每個人的權利。

問:馬蒂諾樞機主教,最近不斷發生種種自然災害,比方説這幾天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有嚴重水災,世界其他地方也一樣,這似乎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抗,是嗎?
答:教宗在今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勸勉我們更改生活風格方式。這就是說我們至今所採行的生活方式缺乏責任感,對宇宙萬物、對生態環境都不尊重。爲此,我們這一代的人必須修改生活風格,也必須教導後代的人這樣做。從這一點看,家庭在教導子女尊重生態環境上負有重大的責任。

問:馬蒂諾樞機主教,維護環境必須經由維護生態的途徑,是不是?
答:維護環境並不只是形式口號,更必須實際執行。因此,國際間和個別國家必須制定法律,規定使用天然資源的方式。重要的是每位國民都必須具有這樣的意識,遵守有關的法令。尊重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事不能讓政界人士獨自決定處理。天主教社會思想教導我們:基督信徒不是只在政治選舉投票當天去投下神聖的一票,更應該每天都善度教會的社會訓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