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講道 – 聖灰禮儀後 (週五) (2010年2月19日)

聖易貞美殉道
恭讀聖瑪竇福音 9:14-15
那時,若翰的門徒來到耶穌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塞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
—基督的福音。

(Friday after Ash Wednesday)
A Reading from the Holy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9:14-15

14 Then the disciples of John came to him, saying, “Why do we and the Pharisees fast, but your disciples do not fast?” 15 And Jesus said to them, “Can the wedding guests mourn as long as the bridegroom is with them? The days will come, when the bridegroom is taken away from them, and then they will fast.

—The Gospel of the Lord.

往神父講道目錄

一言為定 (2010年2月19日)

「若翰的門徒來到衪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賽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瑪9:14)
按『思高聖經辭典』所解釋:「所謂禁食,在聖經上是一種自謙自卑的表示,也就是在天主前低頭的意思。它在於部份的或全部的對食物及飲料的禁絕。梅瑟法律規定每年七月初十的贖罪節那天要禁食。充軍後,才有每年四、五、七、十月的一天禁食,以紀念聖殿的破壞。法利賽人每週星期一及星期四禁食。若翰的門徒屢次禁食。」
若翰的門徒所提問的,可能是見及耶穌的門徒沒有像法利賽人或若翰的門徒那樣嚴謹去禁食。
耶穌的答覆是:「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瑪9:15)
耶穌也曾強調禁食的重要。一次,當耶穌治癒一個附魔的兒童後,「門徒前來私下對耶穌說:『為什麼我們不能逐出這魔鬼呢?』
耶穌對他們說:『由於你們缺少信德;我實在告訴你們: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你們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 它必會移過去的;為你們沒有不可能的事。
但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
(瑪17:19-21)
耶穌重視的,是我們信賴他的心,以及一份謙卑的心。
梁達材神父

Conversion, against the current of mediocre moralit

(Source: Youtube – Vatican’s Channel)
“Conversion is to go against the flow, where the ‘flow’ is a lifestyle that is superficial, incoherent and illusory, which often drags us in, dominates us and makes us slaves of evil or at least prisoners of moral mediocrity.” The Pope noted this in the catechesis of today’s general audience dedicated to the journey of Lent, which begins today. ‬‪Before more than seven thousand pilgrims, Benedict XVI recalled that with conversion, to which we are reminded in the first formula of the rite of ashes, “we are pointed to the high standard of Christian life- “the living and personal Gospel which is Jesus Christ. For this, a small adjustment of life is not enough, but rather “a real turnaround, a choice of …


神父講道 – 聖灰禮儀後 (週四) (2010年2月18日)

聖劉方濟司鐸殉道、聖吳學聖殉道及同伴
聖路加福音 9:22-25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生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麼益處呢?
—基督的福音。

(Thursday after Ash Wednesday)

A Reading from the Holy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9:22-25

22 “The Son of man must suffer many things, and be rejected by the elders and chief priests and scribes, and be killed, and on the third day be raised.” 23 And he said to all, “If any man would come after me, let him deny himself and take up his cross daily and follow me. 24 For whoever would save his life will lose it; and whoever loses his life for my sake, he will save it. 25 For what does it profit a man if he gains the whole world and loses or forfeits himself?

—The Gospel of the Lord.

往神父講道目錄

一言為定 (2010年2月18日)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路9:23)
在講這番說話之前,耶穌說過:「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路9:22)
瑪竇和馬爾谷福音增加了一段伯多祿的回應,以及耶穌與他的對話。
「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 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
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 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 」 (瑪16:22-23)
天主是愛,但愛人類到極點,是人類匪夷所思。「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 若15:13)
若我們要跟隨耶穌的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是唯一的方法。
當我們要去愛(天主及別人)的時候,我們便要『放下』自己,才能『容納』他人(當然包括天主)。
這無疑是死於自我的行動。這『死』當然不是指真正的死亡,而是犧牲一己私利。
耶穌提供最好的方法是生活每一刻的現在(活於當下),因為天主的聖意是有他的時辰的。
加納婚宴時,耶穌對母親說:「我的時刻尚未來到。」(若2:4)
耶穌山園祈禱時,第三次回來,對門徒說:「你們還睡下去嗎﹖還安息嗎﹖夠了! 時辰到了,看,人子就要被交付在罪人手中了。 起來! 我們去罷! 看,那負賣我的來近了。」
宇宙的秩序,寒來暑往,一絲不苟。人在天主的創造中,亦屬天主的計劃的一部份,故亦一絲不苟。人與其它受造物的最大分別,是人有肖似天主的靈魂及絕對的自由。
亦因同一的理由,人類離經背道,天主也無能為力。這當然不是天主所樂見。基督的降世,便是用人的話語,說出天上綸音。不過,耶穌仍然無奈地說:「有耳聽的,聽罷!」
最後晚餐時,耶穌給門徒洗腳。伯多祿對耶穌說:「不,你永遠不可給我洗腳!」耶穌回答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若13:8)
「及至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 穿上外衣,又去坐下,對他們說:『你們明白我給你們所做的嗎? 你們稱我「師傅」、「主子」, 說得正對:我原來是。 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 (若13:12-15)
梁達材神父

教宗向愛爾蘭主教們表示:對未成年人的性侵犯是可惡的罪行和冒犯天主的罪過

16/02/2010
(梵蒂岡電臺訊)勇敢誠懇地面對修會人員和司鐸對未成年人性侵犯的悲痛局勢:這是教宗本篤十六世向這兩天在梵蒂岡討論這一令人心痛事件的愛爾蘭主教們作出的勸勉。會議結束後,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强調了愛爾蘭主教們與有關當局合作的决心。公告幷指出,在四旬期將發表教宗致愛爾蘭天主教徒的牧函。

公告指出,教宗本篤十六世向愛爾蘭主教們强調,對未成年人的性侵犯不僅是“可憎惡的罪行”,也是“冒犯天主、傷害按照天主肖像受造的人的尊嚴。”教宗承認“眼下的局勢不會迅速得到解决”,但他鼓勵主教們“果斷堅决地面對過去的問題,誠懇勇敢地面對當下的危機。”公告表示,教宗對在梵蒂岡召開的會議寄予希望,他表示但願這次會議能有助于主教們團結起來,用一個聲音說話,好能認出使受害的人感到慰藉的具體步驟,鼓勵在基督內更新信德,重建教會在道德精神上的信譽。

公告繼續指出,教宗也提到令教會受傷害的“較普遍的信仰危機”,說這個危機同“人未受到尊重”有關聯。教宗這樣反思說,信德的削弱“是導致對未成年人性侵犯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因此强調,有必要對整個事件作“深入的神學思索”,幷且希望今後要對準備晋鐸和願意度奉獻生活的人做好牧靈、神修和人性方面的工作。愛爾蘭的主教們在這兩天的會議中仔細審閱了教宗本篤十六世寫給愛爾蘭天主教徒牧函的初稿。在主教們提出意見後,牧函將在四旬期內發表。

愛爾蘭主教們承認,這一令人心痛的事件導致了對地方教會領導人的“信任危機”,“損害了教會爲福音作的見證和有關道德的訓導。”愛爾蘭主教們坦率地談到了性侵犯的受害者心中的痛苦、憤怒、羞辱和看到的壞表樣。同時他們也强調,雖然“無可置否”,在目前的危機中也有“判决出現錯誤和漏洞”的情况,現在建起的“保障兒童及孩子們安全”的措施意義重大。主教們最後不忘重申他們與愛爾蘭民政當局合作的承諾。

教宗在聖召節文告中說:司鐸的見證能激發聖召

16/02/2010
(梵蒂岡電臺訊)聖座于昨天16日發表了教宗本篤十六世爲今年國際聖召節撰寫的文告。今年于4月25日“善牧主日”舉行的第47届國際聖召節,所選的主題是:見證激發聖召。

教宗在文告中指出,聖召蓬勃,首先是出于天主不要求回報的行動。但已經接受天主召叫的個人和團體所作的衆多良好見證,能有助于聖召的蓬勃發展。教宗說,每一個度奉獻生活的人都本著忠于福音的精神來跟隨基督,這樣,他成了與這個世界對立的記號。因爲“這個世界的思維經常受到物質主義、自私和個人主義的影響。”教宗强調,模仿基督,與基督一致,是奉獻生活的理想,是爲天主在人類生活與歷史中占首位所作的見證。這樣的見證,能够激發他人對基督的呼喚做出慷慨的回應。

教宗接著說,與基督的友誼是司鐸聖召和度奉獻生活聖召的基本要素。他幷提出司鐸生活見證能够激發聖召的三個層面,就是:祈禱,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做一個與人融合的人。關于第一個層面:祈禱,教宗說,作爲天主的人,必要生活在天主的愛中,聆聽天主的話。至于第二個層面:教宗說,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便也能够將自己奉獻給天主托付他牧養的人,幷作許多弟兄的同伴,使他們打開心懷與基督相會。最後,司鐸應該是一個與他人融合的人,他要向所有的人開放,令天主托付給他的羊群團結起來一同前進。教宗重申,如果青年們見到司鐸孤單悲傷,他們當然不會跟隨司鐸的榜樣,而會想:這就是神父的未來。因此,教宗請司鐸們實現共融的生活,向青年們展示做司鐸的美好。教宗說:“如果修會人士和司鐸忠于他們的聖召,便能將他們侍奉基督的喜樂傳給其他的人,邀請所有的基督信徒回應天主呼喚世人成聖的召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