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鐸年每日默想 (6月9日)

教會大花園

教會是一個無垠的花園,那裏百花盛開,其中有珍稀的、普通的、絢麗奪目的、樸素清談的,到處散發著馨香。
他們是修會團體、聖秩、神恩團體和運動,他們有著雙重的使命:恢復初期教會團體的生活;用他們的生活提醒世界:耶穌的一句話,一個態度,一個生活經驗,因為這是在他們的時代裏所特別需要重複去感受的。
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但都具有純真而完整的基督徒生活;他們是獻身於世界的男男女女,是福音的專家,是精神的良藥。

盧嘉勒

今日司鐸和會士
《新青》12 (1982/6),6頁

(參閱: 司鐸年箴言薈萃 第四冊)

司鐸年每日默想 (6月8日)

聖神要求發言

對我個人而言,在七十年代初期,首次深入地與新慕道團體,自由與共融團體和普世博愛運動接觸,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體驗他們生活信仰的抱負和熱情,來自這份信仰的喜悅,他們感受到應該與他人分享他們從天主接受的恩典。
在那期間,……在梵二的興盛期後,好像春天裏出現冷凍,疲乏取代了勃勃生機 。……天主當時在哪里?教會,在尋找新組織方面,經歷了許多討論和周折後,不是已經筋疲力盡和灰心喪氣了嗎?……
但是,請看,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發生了。可以說,聖神要重新發言。在青年男女身上重新激發信德,既無“如果”,又沒有“但是”這樣的字眼,毫無藉口,也沒有托詞,他們徹底地活出信德,如同恩寵,如同使人生活的寶貴禮物。

拉辛格樞機

教會新興團體及其神學立場
教會新興團體,梵蒂岡 1999,23-24頁

(參閱: 司鐸年箴言薈萃 第四冊)

司鐸年每日默想 (6月7日)

教會的神恩層面

當聖神介入時,總會讓人驚奇不已。他會興起奇異之事使人驚訝;他會全然改變人和歷史。
這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經驗。與會期間,在同一聖神的帶領下,教會重新發現了自己本質上的神恩層面:“同一聖神不僅用聖事及職務聖化領導天主子民,並以聖德裝飾它,而且把自己的恩寵‘隨其所願,分配給每一個人”(格前:12,11)。在各級教友中也分施特別的聖寵……以利教會的革新與拓展”(教會憲章 12)。
教會的體制層面和神恩層面,為了建樹教會,二者是共存的,雖然方式不同,但是,都是為了共同致力於天主子民的生活,革新和聖化。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五旬節前夕講道詞
1998年5月30日

(參閱: 司鐸年箴言薈萃 第四冊)

主日講道 – 耶穌聖體聖血節 (2010年6月6日)

耶穌聖體聖血節
恭讀聖路加福音 9:11b-17
那時,耶穌向群眾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要治療的人。天將要黑的時候,那十二人前來對他說:「請遣散群眾,叫他們往四周村莊田舍裡去投宿尋食,因為我們這裡,是在荒野地方。」耶穌卻向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的罷!」他們答說:「我們不過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除非我們親自去給這一切人購買食物。」原來男人大約有五千。他卻對自己的門徒說:「叫他們分夥坐下,約五十人一夥。」門徒就照樣做了,叫眾人坐下。他遂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來,望著天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群眾前。眾人吃了,也都飽了;把他們所剩的碎塊,收集了十二筐。
—基督的福音。

(Solemnity of the Most Holy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

A Reading from the Holy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9:11-17

11 When the crowds learned it, they followed him; and he welcomed them and spoke to them of the kingdom of God, and cured those who had need of healing.12 Now the day began to wear away; and the twelve came and said to him, “Send the crowd away, to go into the villages and country round about, to lodge and get provisions; for we are here in a lonely place.” 13 But he said to them, “You give them something to eat.” They said, “We have no more than five loaves and two fish — unless we are to go and buy food for all these people.” 14 For there were about five thousand men. And he said to his disciples, “Make them sit down in companies, about fifty each.” 15 And they did so, and made them all sit down. 16 And taking the five loaves and the two fish he looked up to heaven, and blessed and broke them, and gave them to the disciples to set before the crowd. 17 And all ate and were satisfied. And they took up what was left over, twelve baskets of broken pieces.

—The Gospel of the Lord.

往神父講道目錄

司鐸年每日默想 (6月6日)

在聖龕前

參與聖體筵席應該成為你們生活的中心,這是十分重要的,其中,耶穌把他自己給予了我們。他渴望和你們每一個人共融,他敲你們的心門,為了把他的恩寵賜給你們。
你們在聖體聖事中與他會晤,在聖堂中朝拜他,跪在他的聖龕前。如此,耶穌傾注他的愛給你們,顯示給你們他心靈的渴望。
如果你們留心去聽他,你們將會越來越深刻的體驗到成為他奧體肢體的喜樂,此奧體就是教會,是他的門徒們在合一和愛中緊密相連的家。
另外,你們當學會與天主和好。尤其是在修和聖事中,透過司鐸,耶穌等待你們,為了赦免你們的罪,好與他的愛和好。以謙卑和真理的態度來告罪,借著司鐸的赦罪經文,你們將獲得天主的赦免。

教宗本篤十六世

致荷蘭青年的信函
2005年11月21日

(參閱: 司鐸年箴言薈萃 第四冊)

司鐸年每日默想 (6月5日)

人間感恩祭

死而復活的耶穌是宇宙轉變的真正原因。
然而,保祿向我們展示出,我們人類彌補基督的苦難,受造物期待天主子女的顯揚,天主等待被聖體聖事所聖化的人類協力參與更新宇宙的工程。
因此可以說,由於聖體的力量,人自己成為萬有的“聖體”,從而與基督一起成為改變萬有的根源。
實際上,既然聖體是人復活的原因,人的身體被聖體聖化後歸於塵土,豈非將必然地協力參與更新宇宙的工程?因此,難道我們不能說,我們死後與耶穌一起成為世界的聖體?
因此,世界“享用”我們一如我們領受聖體,不是為了把我們轉變為世界,而是為把世界轉變為新天新地。
聖體救贖我們,使我們成為“天主”。我們死後協同基督一起轉化宇宙。

盧嘉勒

靈修著作/4
羅馬 1995 第二版,40-41頁

(參閱: 司鐸年箴言薈萃 第四冊)

神父講道 – 常年期第九週 (週五) (2010年6月4日)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2:35-37
耶穌在聖殿裏教訓人時,說道:「經師們怎麼說默西亞是達味之子呢?達味自己因著聖神的感動曾說過:『上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把你的仇人放在你的腳下。』達味自己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達味之子呢?大批群眾都喜歡聽他。
—基督的福音。

(Friday of the 9th Week in Ordinary Time)

A Reading from the Holy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12:35-37

35 And as Jesus taught in the temple, he said, “How can the scribes say that the Christ is the son of David? 36 David himself, inspired by the Holy Spirit, declared, `The Lord said to my Lord, Sit at my right hand, till I put thy enemies under thy feet.’ 37 David himself calls him Lord; so how is he his son?” And the great throng heard him gladly.

—The Gospel of the Lord.

往神父講道目錄

司鐸年每日默想 (6月4日)

宇宙的基督

只有當天主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時(格前:15,28),人和宇宙的統一才圓滿的實現。
索洛維約夫(Solov’ëv)能夠熟悉地展示所有星體的運行軌道,自然界的一切變化,從最基本的因素到人的良心,宇宙歷史的漫長演變,這一切都指向天主-人,指向降生成人的基督,指向宇宙之主。
布林加高夫(Bulgakov)說,創造意謂著開始,宇宙的演變是降生奧跡的逐步體現。在降生的奧跡中,天主完成他的創造,並以此作為他的正義……
天主無法遺棄這個世界,因為……此世本身存在著創造的本質而必然的缺陷和不完美。在此也自然地給世界的創造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如何超越其受造的本性,使受造物有其特有的演變,成為一個“非受造物”或者“超受造物”,總歸一句話,使其神性化。

多瑪斯•斯比利克樞機(Card. Tomáš Špidlík)

俄羅斯理念,另一種人生觀
(L’Idea Russa, un’altra visione dell’uomo)
Lipa出版社, 羅馬 1995, 231-232頁

(參閱: 司鐸年箴言薈萃 第四冊)